高考加分的主要依据为一种价值取向,在行政权力控制的前提下,加分的主观动机与被加分对象的客观实际往往会出现不可避免的偏差。以鼓励性加分为例,是为了促进素质教育,让学生能够综合发展,但加分与学生素质的真实情况反映不一定呈正比,也就是说在缺乏客观的依据和路径清况下的鼓励性加分,不仅不能促进主观公平,对教育公平的客观实现,也是打了折扣的。特别是一旦行政权力无法被有效监督时,衍生出的大量庸腐,带来的伤害和影响才是最巨大的。
除此之外,高考加分在功利性思维侵蚀下,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从某种程度上讲,反而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一种强化。比如说本次取消的奥数加分,本该是部分学生对数学学科兴趣和特长的延伸,现实中却变向成为了一座难以翻越的大山。
另一方面,从教育资源分配角度看,城乡差异体现在高考加分上,就进一步使得鸿沟被拉大。从现实统计中看,能够获得高考加分的学生,大多还是来自于城市,而且以城市的重点中学学生居多。其实也不难理解,农村学生的基本特长与加分项目不相匹配,科技竞赛、体育、奥数只能是不少"读得起书就不错"的孩子们奢望的梦想。
与加分政策相对应,不能够得到加分的"裸考"族们也陷入了独木桥上没有平衡杆的竞争焦虑。记得某篇新闻报道中举了个例子,王女士的孩子高考成绩是674分,在该省排150名左右,只能填报上海交大、复旦、浙大等。王女士说:"我找人算了一下,如果大家都按裸分排名,我的孩子能排在50名左右,可以冲击一下清华、北大。"不少像王女士一样的家长之所以对加分耿耿于怀的原因,由此可见一斑。
所以,取消高考加分其实是教育部门进一步利弊权衡后求真务实的体现。高考招生制度归根结底是与人才培养相关的一项基本制度,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各种创新方式都应该去积极探索尝试,大可不必拘泥于"加分"这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