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企业家所涉七大罪名进行分析,“报告”提出,企业家犯罪案例揭示了企业管理的五大风险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环节的企业家犯罪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较多发生。2015年的企业家犯罪报告数据显示,共计158例国企企业家及民企企业家涉案,发生于财务管理环节,占全部案例的四分之一还多。”“报告”分析称,财务管理环节一直是企业家犯罪的主要风险点,其问题在于,尽管国有企业已经建立了完善的财务制度,但在执行方面还存在问题,加之企业内部监督和审计机制并不完善,出现管理漏洞在所难免;就民营企业尤其是部分中小型民营企业来说,财务管理制度尚不完善,内部财务关系混乱,会计制度缺失以及挪用资金、私占资金、虚列成本、扩大费用开支、逃税等行为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导致账外账、假账等现象发生。
工程发包承揽环节是企业家犯罪的第二大风险点。“报告”称,鉴于发包决策权力在一些行业及企业高度集中,导致“寻租”现象易发。在该环节中,往往国有企业家受贿概率较高,而民营企业为拿到承包权进行行贿的概率较高。
从2015年的企业家犯罪案例统计数据来看,企业投融资也是重要的风险点之一。就“报告”数据分析,其中主要原因包括:民营企业融资环境仍不乐观,围绕融资环节的民营企业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骗取贷款等罪名相对集中。此外,对于民营企业来说,企业发展过程中急需的资金问题得不到解决,转而寻求通过对银行高管行贿以及民间借贷等模式,以筹得资金,这也导致金融行业行贿、受贿犯罪相对高发;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高管涉案大部分也集中于信贷环节。鉴于金融机构掌握很多企业梦寐以求的资金,而银行等机构的高管相对来说对贷款发放和额度又具有一定的控制权,自然导致“寻租”现象产生;互联网金融行业成为投融资领域涉案高发区。
在2015年度企业家犯罪报告中,国企企业家涉案案例有32例为物资采购环节。与工程承揽发包环节相似,物资采购也是企业家犯罪尤其是国企企业家犯罪的风险点。
物资采购环节的高涉案率,主要与财务管理的不公开透明有关。在一些国有企业内部,物资采购环节是受贿、贪污、职务侵占等犯罪的多发区。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物资采购是常态,如果一些企业内部缺少完善、透明的财务管理体制,或现有财务管理体制不能得到切实执行,则在物资采购过程中,极易产生低卖高报、虚假票据、收取贿赂或回扣等涉嫌犯罪的行为。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若希望成为国企采购的供应商,鉴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为获取经验业绩及利润,民企也往往会采取行贿国企负责人或采购决策人,从而获得供应商资格。在这一过程中,回扣是较为常见的方式。
另外,人事管理环节也是极易发生刑事犯罪的风险点。在全部案例中,有21例案件涉及到人事管理环节,其中有19例发生在国有企业。
“报告”分析称,一些国有企业的人员招聘存在灰色地带,人情招聘、关系招聘等现象仍然存在。在企业内部用人问题上,用人制度僵化,缺乏竞争机制;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方式还没有进一步推行。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任人唯亲,人事提拔或聘用过程中权力寻租、权钱交易等涉嫌犯罪的行为一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