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鸡大学,是指虽然是合法机构,但不被所在国社会、用人企业认可的学校,主要指标是花钱买文凭,而买来的文凭不被用人单位认可。此类院校又被称为"文凭工厂"。
录取骗局不是件新鲜事。仿佛有生长规律一样,每逢中高考结束后,就是他们最活跃的时期。近日,教育、网信、公安三部门梳理汇总了历年来涉及考试阶段的谣言,提醒广大考生高考录取特殊渠道不可信。对于这些"野鸡大学",除了公布名单,依法取缔外,似乎尚无更好的治理策。虽然教育部门会定期发布"野鸡大学"名单,其效果却并不理想。这对政府公信、高校声誉、学生未来都不是好事。
对此,既要加大打击力度,依法追究涉事者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填报志愿时睁大眼睛,多查询一下高效的背景和来历。关键是,相关职能部门理当齐心协力,对"野鸡大学"形成围剿之势,让其没有作恶空间。如充分利用大数据思维,汇总正规大学名录,建立信息共享的数据库,供各地教育部门和考生及家长查询。在白名单之外,对公众多次举报、系统自动检测,经查证属实的野鸡大学列入黑名单并作出标记。
并有必要夯实搜索引擎等互联网主体的责任,当人们搜索某个高校时,如果系正规大学,则显示正常状态,如果系"野鸡大学",则以醒目方式作出警示,标记电话、邮箱等联系方式。这样方能有效挤压其活动空间,让考生少走弯路,不被"野鸡大学"所蒙蔽。
观点整理自:《史洪举:治理野鸡大学应有信息共享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