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旨在素质教育的减负,由于不同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挂钩、更不与中考和高考关联,导致"教改教改,改了老师的课,革了孩子的命"。久而久之,减负成为一句空话,孩子们变成了刷题机器和精神上永远长不大的"巨婴"。
规范并限制校外培训机构,教育部早已频频出手,一些师资不过关、虚假宣传的培训机构在整治中被清理出场,有效保护了学生和家长的利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两会"部长通道"上透露,目前已对27万所有问题的培训机构进行了整治,整改完成率超过98%。而且针对培训机构从线下转移到线上的新变化,教育部已会同有关部门开始综合治理文件的研制,届时将比照线下治理的措施,对线上培训进行规范,为"减负"治理提供支撑。
在不少家长看来,既然在目前的评价体系中,学生最后还是要在考场上靠分数一较高下,那么哪里能提供灵活且优质的教育资源,自然选择把票投给哪里。至于形式上是校内学习还是课外培训,似乎并没有那么重要。
学生和家长的这种用脚投票,当引起教育管理者的注意和思考。尤其是,有学者调研后认为,当前公立学校的教育供给,不同程度地存在相对简单化的倾向,学校在落实"减负"的同时没能在"提质"上做好、做足文章,总体来说,教育改革未能完全满足人们对更多样更优质教育的需求。也因此,有学者建言,公办中小学要充分发挥自身制度和资源优势,打开思路,突破局限,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
进一步延伸,课外补习热度不减,也与当前的校内评价标准和招生制度有关。虽然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正在不断建立和完善,但只要分数还是评价学生的单一维度,只要升学率等各种数字还没被拉下"神坛",疯狂的补习就不会消停,到时候只不过是校内补习还是校外补习的问题,真正的"减负"也无从谈起。而这些,也都是教育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也唯有如此,综合配套改革之下,陈众议委员所说的"还给学校"一说才可期。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出台了史上最严鈥樇醺毫钼��""实施鈥樍吭揭话渭忖�櫦苹�2.0""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正在修订"等诸多通报的举措,让更多人看到了教育管理部门的改革决心和行动力,希望此次两会可以成为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率的新开端。
观点整理自:《张梦娇:"把中小学生还给学校"亟待配套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