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已经进入到了新阶段,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只有解决政治认同才能更好地推进民族的文化认同,让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现代文化占有一席之地,无疑这需要我国现代文化拥有鲜明的文化内容和明确的价值取向。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有历史学者呼吁建立一门史学分支学科鈥斺�斒费ТパВ⑽匆鹑嗣堑淖愎恢厥印4幽壳袄纯矗费а芯砍晒嗟丶杏谘踔髦校诶分兜钠占胺矫妫搜=逃笾诿浇榈牟斡氤潭纫廊挥写岣摺H绻颐堑ゴ慷源臣壑倒勰畋旧斫兴到獭⑿芸赡芑嵯萑肭吆凸训木骄�;如果我们能够借助历史故事和历史知识展开更加生动的传播,则有助于进一步扩大传播范围,赢得受众认可。
第一,在新闻传播中注重对节庆民俗、历史知识的普及。只要符合新闻报道的价值要素,历史上的轶闻趣事、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皆可以成为新闻传播的内容。同时,我们也可以在节庆活动中借助多种媒介平台传播中国岁时节日和风俗的由来、寓意等,让大众了解传统节庆的文化内涵,彰显其中的文化价值。
第二,传播媒介应努力构建具有浓厚历史文化气息的社会话语系统。话语系统反映了社会大众的注意力倾向,传播媒介应该有意识地将体现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关键词,诸如和谐、诚信、友善、厚德载物、知行合一等纳入传播语系中。
第三,强化文博场馆的教育功能。博物馆不仅是文物的收藏保管之所,还应当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之地。我们应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文史知识宣传,向公众讲述文物的前世今生,增进公众对历史的了解。
第四,发挥电影、电视等文化产业的引擎作用。我们可以将历史知识、传统价值观等注入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中,通过艺术手段和文化加工,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更加生动地呈现出来,让公众在艺术欣赏和文化享受中提升精神气质。
观点整理自:《束秀芳:在激活历史文化记忆中增进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