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某究竟是用怎样的“魔法”,一次次骗取被害人的信任?承办此案的法官向《法制日报》记者披露了此类诈骗案的行骗流程。
据法官介绍,在“重金求子”诈骗案中,作案人或在一些带有色情色彩的小杂志上发广告,或利用一些异地的广告公司在街边电线杆张贴小广告,或利用短信发布“重金求子”广告信息,以假称丈夫死亡或生殖障碍或出了意外无法生育,但急于求子为由,想与异地健康男子交友孕子。只要通话满意,就速汇巨额定金,利用金钱和美色引诱一些男子上勾。随后,再以交纳定金、保证金、税收、公证费、律师费、押金、介绍费、资料费、手续费、保险费、喜钱等各种名义,一次次诱骗被害人汇款,得手后就突然“消失”,无法再联系。作案人甚至还会借助改号软件等高科技手段,将打出的电话显示为被害人所在地的高档宾馆总台电话号码,使受害人以为“求子富婆”真的已赶来与其会面,对此更加深信不已。
“重金求子”诈骗团伙往往由多人组成,至少还会请一名女性为找人怀孕的“富婆”当“托”,其他人则分别冒充所谓财务代理、法律代理等;不法分子通过手机与被害人联系,不留真实姓名、不直接见面接触,行骗过程隐蔽、风险性低。
承办此案的法官说,在美丽谎言的掩盖下,是坑人的陷阱,建议群众不要轻易相信一些小广告。
而在“高薪招工”行骗过程中,不法分子通过网络、手机、街面广告等途径抛出所谓高额回报的用工诱饵。引诱求职者上钩,之后安排求职者见面,假装通过面试后录取,使求职者信以为真,然后再以交定金、押金、体检费、保险费、培训费、服装费等多种原由,诱使求职者将钱分多次存入其指定银行,直至受害人发现上当受骗。
对于此类诈骗方式,法官建议求职人员应通过人才交流市场或人才招聘会等正规渠道找工作。求职者应提高警惕,学会对各类招工广告信息的真假进行辨别,不要轻易相信招工人员安排的面试,尤其是对还未上班时,录用方就要求提供数额较大的钱财来交定金、押金、体检费、保险费、培训费、服装费等费用的,更要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