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2017年在四川广安上省考面试课,里面一个在基层工作多年的大学生村官向我说了他的一个亲身经历:他所帮扶的一个贫困户是两位老人,子女都在外地打工并且也有了自己的新房(生活条件在当地还不错),由于老人与子女已经分家,老人就天天到政府上访要求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后来镇上按照相关政策给他们盖房子。盖房子期间政府工作人员几乎没有见过老人,后来得知老人不是出去逛街就是打麻将,偶尔见一面连句感谢的话也没有。
案例二:2019年在荥阳上乡镇遴选课期间,这些有着十多年基层工作经验的"老公务员"们在谈起关于精准扶贫时候,对于基层个别群众的冷漠、被动、"等靠要"心理也是深有感触,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干部干、群众看","政府热、群众冷"。
这两件事情对我触动很大,在和这些学员交谈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他们对于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支持,也能够感受到他们在基层一线从事精准扶贫工作的艰辛和不易。但是其中存在的一些群众"怕比懒""等靠要"等"懒汉"(备注:本文中的"懒汉"只是指代某种社会现象,不存在偏见和歧视)心理和行为值得引起我们的深思,尤其是在决战精准扶贫的关键时期,更要深挖"懒汉"现象问题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最终才能达到党和政府提出的"脱真贫""真脱贫"的目标。
一个人的贫穷,有着很复杂的原因:既有自身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也有家庭疾病、教育等因素的制约;既有经济社会发展、就业大环境的限制,也有公共管理者在扶贫实操方面具体做法上的诱因。
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归根结底,"懒汉"现象的出现,大部分原因在于自身问题,很多人思想上懈怠、涣散,对于贫穷缺乏正确的认知,不以贫穷为耻、反以贫穷为荣,甚至存在着相互攀比"争当贫困户"的愚昧思想。当下社会大环境中的一些不劳而获的不正之风也助长了人们的这一思想。各级政府精准扶贫层层考核的任务压力,也迫使基层干部为了完成考核在扶贫方面全力以赴,一些地方"重物质、轻思想"的扶贫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对民众思想教育方面的引导,也使得一些民众错误地认为扶贫只是政府的事鈥斺��"我脱不了贫,上级会追究你的责任"等近乎荒唐的想法。
消除贫困,是党和政府向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也是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但是这一目标的实现贵在充分激发帮扶对象的内生动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脱真贫""真脱贫"的目标,也只有这样也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扶懒汉"。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只靠一些民众自身的思想自觉是远远不够的,要地方政府把扶贫工作做细致、做扎实。首先,扶贫先扶智,扶智抓教育。无论是何种原因致贫,但是思想上一定要有力争上游、贫穷可耻的思维认知,这就需要我们在做好精准扶贫"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的同时,也要时刻绷紧思想教育这根"看不见"的弦,要利用一切载体和时机进行理念灌输,将"我要脱贫"的思想认识时时抓、刻刻抓、天天抓,做到思想先行;其次,要创新思想引导的方式方法,比如可以先在民众中树立一些典型人物,由他们进行榜样示范、典型引导,由这些先进人物的自身经历来感染身边的人,让更多的贫困户由"后进"变"先进";最后,在扶贫过程中要合理科学设置脱贫步骤和任务目标。要突出民众自身参与和努力对于脱贫的作用,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在自身奋斗中感受到劳动创造财富的意义,在努力中体味到实现人生价值的精彩。
相信有这些"辅助工作"伴随着精准扶贫的全过程,一定会让基层扶贫工作的推进更加得心应手,一定可以让党和政府的良苦用心得以更好地实现,也一定会让民众对全面脱贫的"答卷"更加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