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在南京江宁上学的学生卢某,是一名狂热的球鞋收藏"发烧友"。今年3月初加入一个限量版球鞋销售交流群。群内网友活跃,很多人都向群主买了鞋,还表示收到货,经鉴定确认为正品。于是卢某也放下戒备心,3个月内累计汇给对方38万元买鞋。不想只有前两单收到鞋,之后对方以海关检查等各种理由推迟发货,最后干脆将其"拉黑"。
案例二:在校大学生小吴,在赚大钱的诱惑下轻信微信朋友圈的广告,意图通过在海外留学的"中国留学生"代购5双AIR JORDAN一代球鞋,结果却被以各种借口骗走定金、支付款、垫付款共计2.7万元。
案例三:南京市栖霞区居民小王酷爱打篮球,同时也是一名篮球鞋收藏"发烧友",有自己钟爱的品牌。不久前,他浏览网贴,看到有人发帖说囤有他心仪的品牌篮球鞋,决心先入手一双,如果没问题,再囤几双,大赚一笔。不想,对方收了1000多元定金后,再没了回音。【摘自新华网:公安部门提醒:"炒鞋热"暗藏陷阱】
以上今年因为"炒鞋"炒出了违法的事件,同样的也能说明年轻人的警惕性非常的浅薄。
笔者认为,鞋与衣物无异,同样都是消费品,单单就因大额利益的诱惑,诱使某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另外,造价成本过低也是促使他们愿意通过炒鞋的幌子来欺骗消费者,利益占据了理性的上风,犯罪就此开始。
目前"炒鞋"的市场可谓鱼龙混杂,根本不知道它的水到底有多深,它就像是一个深渊不断的吸引不懂行的人前来,其实这里面的主要的还是消费者本身,因为某些不法商家打着"正品打折"的幌子引导消费者前来,而多张所谓的"鉴定"证书放松了消费者对它的警惕,一步步的走向被骗的道路。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郭丽岩表示,"炒鞋"价格的变化主要是在交易平台上,另外造成消费者要囤鞋的心里还有就是网红平台就是一些直播平台。它们向消费者传递一种信号:这个东西稀缺,不一样,适合你拥有,使得现在的潮流文化在平台的加持之下,助推了虚拟交易的泛滥。最重要一点,这些平台都成为了资本围猎和加持的对象,放大了价格的波幅,这个时候,鞋已非鞋,鞋已经超过了它原来穿的属性。
笔者认为,"炒鞋"并不是年轻人主要去做的,其中价格的暴涨变化是打破年轻人脆弱心理防线的重要点之一。所以笔者告诫各位,不要相信某种虚无缥缈的"价值",不要因某种绚丽的概念、某些"致富童话",而陷入非理性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