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获得更多案源?如何把律所做强做大?如何获得社会的信任与尊重?
我相信,这是每一个有想法、有良知的律师天天都在苦苦求解的猜想级难题!
中国律师要在未来的国内外竞争中获得成功,关键取决于一个真正具有领导力的律所管理人阶层!不是吗?为什么“强大”的律所屈指可数,而“弱小”的律所可地皆是?为什么股市一路飙涨、市场红红火火,律师们却总在一边埋怨缺少案源?为什么随便一个简单劳动的行业都可以成为一方经济支柱,而公认为复杂劳动的律师行业的全部收入不过区区百亿?……
无数个答案归结到一点――律所管理水平滞后。具体表现为:观念陈旧、组织松散、凝聚力差、执行力弱,优良品牌匮乏,营销知识与技能储备不足,律所的社会责任和角色担当与职业伦理和社会期待相去甚远、政治拣选边缘化……。而管理上最关键的问题又集中在律所管理者缺乏领导力!
为什么会这样?律师不是充满智慧、最善于谋略和运作的社会精英吗?
是的,没有人可以怀疑律师的聪明。但是,“一个人有多少优点也就会有多少缺点。”我想,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就可以找出律所管理中的许多盲点:
一是天性的盲点。律师的天性是追求个性化与自由化,律师们最爱自诩是“自由人”,他们喜欢争论,个人都很有能力,不管是成与不成的律师,骨子里都透着一股莫名的自负,在执业模式上律师习惯于单兵作战。然而,现代市场经济强调严密的团队分工和严格的组织服从,强调超强的团队执行力,个人的自由受到团队作业的挤压。在现代商业社会经营管理集约化的市场态势之下,自由散漫、缺少服从与合作精神的律师显得迂腐或格格不入。
二是定位的盲点。律师这角色原本是复杂的,通说的定位是“教父式商人”。但好多律师只想充当教父,却不肯承认自己是商人,甚至鼓吹“去商业化”。律师自己不知自己是谁,动辄菲薄商人,口里吟颂着“带着皇冠,握着宝剑”诗人般的浪漫,心里却念念不忘盘算着一个个挣钱的商机。试想,当人们撩开律师正义化身的神秘面纱,见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的真实面孔,有谁还敢将自己的命运托付给律师呢?
三是经营的盲点。每个律所都想做强做大,但不幸的是,在固有的语境之下律师是不可能做强做大的!因为,人们之所以设计律师,原本是为了化解矛盾、减少纠纷,更添幸福,决不是“扩大矛盾再生产”。换言之,律师的职业伦理不允许律师做强做大,好比医师不能希望病房天天爆满、好比老师不能希望学生总学不明白是一个道理。那么,律师真得就没有希望做强做大了吗?不是,肯定不是!商界、政界、社区、家庭、个人无不渴望着法律,新近澳洲的律所还玩大上市了。关键是律师们总在盲区中蠕行,在胡同里蹒跚,似乎自己只为诉讼而生,看不到法律服务市场的无限蓝海。一个走错了路的人怎么可能到达目的地?
四是知识的盲点。稍有一点起色的律师马上就会想着另立山头自己办所。孰不知,律所这驾马车并不是任何律师都能驾驭的。我们的法学教育和律师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学校只教会我们法律,没有告诉我们如何创建和管理好一个律师事务所。中国律所领导人走的是“自然迁延式”的生成路径,清一色律师出身。事实表明:“好律所必有好主任”,而“好律师并不等于好主任!”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职业角色,需要遵循不同的行为规则,需要有不同的知识结构,需要经过不同的职业训练和人生参悟的心路历程。律所管理者完成由专业人士向职业管理人的角色转换,是中国律师发展的当务之急。
五是认识的盲点。更令人不安的是,至今仍有不少律所领导者(包括部分律管行政官员)都还认为,律所管理十分简单,没什么复杂。这让我想起了律师给企业上课经常引述的一句话:“法律风险并不可怕,怕的是面对风险全然不知。”在此,我也把这句话引伸给律师:“管理落后并不可怕,怕的是面对落后全然不知!”不懂法律的人不知法律的深奥,不懂管理的人自然也不知道管理的奥妙。落后的,或者说没有领导力的管理注定是要失败的!
六是培训的盲点。如何成为一个出色的律所管理人?在法学院里找不到答案,在商学院里同样“无可奉告”,律师的领导力注定需要另行再造。尽管有些律协过去也曾作过培训的努力,但囿于自我封闭或行业局限一直都在闭门造车、自说自话。而律所管理者仅有法学或者商学知识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它需要管理者具备法学、管理学、营销学、传媒学、广告学、心理学、社会学、律师学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在训练方式上更需要案例与诊所式教学以及较长时间实战的砥砺。更值得强调的是,虽说“管理无定势”,但优秀的高级管理人才缺少严格的专业训练是难于造就的。
不过,在那些成功的律师眼里或许这些所谓的盲点早已不“盲”,甚或这些问题早已成为他们的“陈年烂谷”,或许他们早已“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但是,这些因素确确实实在制约着中国律所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实实在在抑制着律师领导力的张扬。
当然,我们检视或反省律师的诸多盲点,为的是找到中国律师生存与强大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