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经过祖祖辈辈长期奋斗,依靠科学技术,加强对已有天然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保护,加强综合治理力度,使全国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整治,适宜绿化的土地植树种草,建立了较完善的生态环境预防监测和保护体系。
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离不开政府主导。为应对气候变化,治理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消减沙尘暴危害,中国政府从上世纪70年代末实施了一系列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其中,"三北"防护林工程迄今已经坚持40余年。针对降水量差异及不同气候区的特点,中国政府采取了不同的植被恢复策略,即综合考虑植树造林成本、配置密度等具体情况,尝试运用乡土树种开展生态恢复。例如,在年均降水量为300至400毫米的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通过营造榆树疏林景观恢复退化土地,其最根本的宗旨就是遵守"适水适绿""以水定绿"的基线。
全民参与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抓手,种植一棵新苗、守护一方绿土,这是尊重自然、爱护生态环境的文明理念,也是中国适龄公民应该履行的法定义务。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度,也是有着悠久植树历史的国家。植树节所呼吁的关于环保的理念,不仅提倡国民在植树节这天做到,更是要求大家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都能贯彻落实这种环保理念。
科技驱动是中国面临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引擎,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需要技术作为指导和支撑,也需要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同时,要用最小的经济代价实现最大的治理效果,就迫切需要环境科技支撑,解决环境治理技术、设备、材料等关键问题。我们必须大力开展科技驱动创新,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根本目标,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法规保障是建设生态中国的有效因素之一。中国先后颁布了《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1989-2000年)》、《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2011-2020年)》。这些法规的出台规定了造林面积、新增森林面积以及森林覆盖率,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各林业重点工程需要达到的指标等。不过此次全球发生的新冠状病毒疫情警醒人类,要实现人类文明良性发展,根本出路就是敬畏自然,努力改善现有的生态系统。我们每一个人都该从一点一滴做起,倡导植树造林,有效助推绿色增长。我们应该继续完善国家制定的政策规划,才能有效发展我国造林绿化事业。
推进生态中国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共同奋斗。虽然大型生态工程显著增加了中国的植被覆盖率,但仍需我们继续遵循"16字方针":"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科技驱动、法规保障"。只有如此,才能切实为联合国提出的"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而努力。
http://www.xinhuanet.com/comments/2020-04/21/c_11258837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