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王食品这份成长性不错的财报背后,则是中国玉米油行业的整体崛起。西王食品总经理王红雨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人们的健康意识显著提高,高端食用油消费人群已经形成,玉米油市场潜力巨大。2009年以来,玉米油行业增速超过30%,未来几年,玉米油至少有30%以上的增长。”
不甘于长期为市场上知名品牌贴牌代工的西王食品,近年来逐步推出自有品牌的小包装玉米油,对此,王红雨表示:“可以说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的品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被更多的消费者认知了。但品牌的塑造是一个系统的、持续的建设过程,我们将来会更加注重通过加强产品的品质和消费者的口碑来传播品牌,而不仅仅是依赖广告。同时,西王食品还着眼于品牌竞争力的构建,利用集团资源优势,从定位、渠道建设以及品牌营销等多个角度出发,致力于成为中国玉米油第一品牌。”
西王食品三季报显示,全国社保基金一零七组合增仓35.9万股成为第一大流通股东。对此,王红雨透露,“我们与社保基金一零七组合一直保持着联系,此次社保一零七组合加仓,是基于对西王食品未来发展以及股市的信心,未来,我们双方还会有更多的合作。社保基金一向奉行价值投资、长期投资、责任投资的投资理念,这次成为公司第一大流通股东,应该是对公司未来长期发展前景的看好,对国有油脂民族品脾的看好。”
与其它食用油原料需要大量进口不同,西王食品过着自给自足、自力更生的日子。
西王食品总经理王红雨介绍说:“众所周知,玉米油生产受制于原料的供应。而西王食品坐落于国家玉米第二大主产区山东黄河流域,此区域四季分明、土壤肥沃,造就了这里的玉米营养丰富,籽粒饱满,为我们提供了高品质、纯天然、无公害的原料来源,为我们生产玉米胚芽油提供了充足的玉米胚芽原料,这也正是我们能够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玉米胚芽油生产基地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未来,我们会寻找更多优良玉米的供应源,在东北、华南等区域建造生产基地,完善全国的布局,降低运输成本。”
据悉,王棣坐镇的北京营销中心正在大规模的招兵买马。王棣表示,“对于西王食品来说,能够坚定不移的专注于玉米油并不容易。目前消费者对玉米油营养价值的认知还比较少,我们需要花费很大的成本用在市场的培育和教育中,以促进玉米油品类的消费,增加在食用油中的消费比重,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
“未来西王食品将继续以专业生产健康玉米油为发展方向,专注、专精于玉米油的研发、生产与营销,合力打造出金龙鱼、中粮多元化发展和鲁花、西王专一品类发展的中国食用油行业\"两大模式、四大品牌\"的新格局”,西王食品总经理王红雨表示。
建立自有品牌,通过中小包装等形式投放至终端客户,是公司发展的重要一步
对于食用油加工企业来说,今年注定是个要在荆棘中前行的年份。上半年,由于国家为控制通货膨胀而采取价格调控政策,原本就利润单薄的食用油压榨企业顿时显得捉襟见肘起来,以豆油豆粕为主营业务的东凌粮油即是如此,根据公司三季报披露信息显示,前三季度,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172.18%,亏损约7068万元。
从整个产业链布局情况来看,由于上游大豆原料供应等诸因素的影响,中游豆油制造企业因此而多方掣肘,为摆脱困境,油脂压榨企业各显其能,而东凌粮油则选择利用现有优势完善产业链布局来提升利润,多家券商研报显示,由于这些举措,公司未来业绩增长将被看好。
东凌粮油今年的亏损主要出现在上半年,而第三季度随着豆粕价格不断不涨,三季度单季业绩实现扭亏,营收同比增长44.66%,天相投顾研报称,目前大豆加工利润在150-200元/吨,四季度随着饲料行业景气度的回升和油脂旺季的到来,豆粕价格有望继续走高,豆油行情保持温和增长,四季度业绩有望实现反转。
根据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营业利润较去年同期减少243.13%,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减少238.57%,主要由于上半年受国家为控制通货膨胀而采取的价格调控政策影响,其次由于上半年饲养业对饲料需求减少影响,导致公司进口大豆加工后所得产成品之成本高于国内产成品市场价格,因此在2011年上半年出现亏损。
东凌粮油主营业务为大豆油脂加工,2011年上半年公司共加工大豆66.93万吨,较上年同期减少12.23%,销售豆粕55.55万吨、豆油11.60万吨,分别较上年同期减少5.08%、15.14%。
而这种状况在三季度则得以改善,三季报显示,单季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479万元,虽然较上年同期依旧大幅下滑,但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26.86%,公司解释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内产品平均售价较上年同期提高以及新增海运服务所致。
基于对未来行业发展的预期,东凌粮油开始从大包装向中包装食用油转变,并尝试做小包装,以图占领终端消费市场。
公开资料显示,9月中旬,东凌粮油发布定增预案,拟以不低于19.53元/股的价格定增不超过3030万股,募资总额约5.9亿元,用于投向食用油主业,完善从加工到物流的整个产业链。
公司必须继续扩大压榨产能,形成规模优势,利用自身大豆、棕榈油进口和压榨的技术、成本优势,在竞争激烈的大豆食用油市场尽可能多分一杯羹。
短短5年时间,中国的大豆产业就已经萎缩到很难再称其为产业,顺而,其下游的食用油产业也毫无意外的被鸠占鹊巢。
按照“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顺序,油排在第三位。但是相比于柴(石油)、米(粮食)而言,油(食用油)的问题离我们距离更近。这里,并不是说今天的食用油不够吃或者价格上涨了。对于这类全体国民刚性需求的东西,比供需问题更要重要的是谁在供?其下衍生出由谁生产?用什么生产?在急需的时候,不做出妥协让步,是否就可以供应等诸多问号。
目前,中国的大豆种植面积已经大大萎缩,冲击中国大豆的是美国大豆,更准确一点说,是美国的转基因技术。美国的转基因大豆的确是“物美价廉”,其高产值、高出油率使得中国自产的大豆缺乏竞争力。尽管转基因这个东西争议颇大,但是在没有定论的情况下,再多的非议也难以阻挡美国大豆“高性价比”的攻势。
在美国大豆如此“经济”,中国大豆如此“不经济”的比赛中,中国大豆快速退出了赛场,也由此让出了市场。中国由5年前的大豆净出口国一举沦为最大进口国,市场需求的60%以上要依赖进口原料或直接进口食用原油。
国际粮商在输出产品的同时,自然也不会忘记输出资本。数据显示,国际粮商在中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的64家企业里参股或控股,占总股本的66%。目前,中国油脂市场原料与加工及其食用油供应的75%以上被四大国际粮商“ABCD”所控制,即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路易·达孚(LouisDreyfus)。这些国际大鳄的实力丝毫不逊于人们天天挂在嘴边的世界500强,但是他们从来都是拒绝上市。在这样隐秘的状况下,世人也很难更多的窥探到他们的触角。
如今,这些国际大鳄已经布局完成对上游原料、期货,中游生产、加工,下游品牌、渠道的绝对控制。从理论上说,这的确是市场经济的结果。但是,这样的结果却不是一个让人高兴的结果。正如中国另外的一个产业汽车产业一样,甚至于还远远不如汽车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