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喏,500元的慰问金,只买回半斤茶叶,口感还很一般,家人没一个愿意喝的。"中部一高校老师说,5月份工会为老师采购慰问品,选择的是学校定点帮扶贫困地区的茶叶,"虽然大家都觉得价格虚高,但也都知道这是为了扶贫嘛鈥︹��"
今年春节前,东部某公司为员工发放慰问套餐,采购自北方某贫困地区。有员工比价发现,套餐总价及其中多款农产品单价比市场价高出不少。例如2斤小米套餐价35元,某电商平台售价19.8元;茶树菇75元1斤,在网上买35元1斤。
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福利采购,如今已是消费扶贫的重头戏。很多有对口帮扶任务的单位,大家对慰问品的采购来源与组成更是熟悉到可以背出来。不过,有事业单位员工透露,一些扶贫农产品摆在网上的照片看着光鲜,自己领到手的外观和质量却和宣传对不上:"唉,谁都知道这些农产品不要也得要,遇上质量问题也没法退货,就当献爱心了吧。"
价高质次,甚至可能是"三无产品",似乎已经是不少人心中对扶贫农产品的刻板印象。不过,记者调查发现,这样的农产品,其实未必真是扶贫农产品。一些中间商钻政策空子、薅扶贫羊毛的算盘,已经响了很久。
某电商平台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扶贫农产品关注度高,帮扶单位采购量大,还有人专门买扶贫农产品献爱心。正因其商机巨大,一些原本只卖普通农产品的商家也打起扶贫农产品的旗号,借此把价格定得更高,销路还稳稳扩大。基层干部透露,做礼盒生意的商家尤其得利,库存都趁此"良机"消化得差不多了。
华南一位驻村第一书记告诉记者,其实扶贫农产品也没有严格界定,有些商家拉上一两个贫困户入伙,或者从他们手中收购一点农产品,就敢大肆宣传自家卖的都是扶贫农产品。
一方面是帮扶单位只能"愿打愿挨",另一方面是无良商家可以"予取予求",扶贫农产品销售为何陷入"包销"怪圈难以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