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哪里的"码农"多,哪里的信息经济就发达,这个指标已经成为透视城市内部经济结构的直观视角。
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大数据看数字中国的现状与未来》报告显示,中国数字经济类企业已形成五大集聚区域,人才培养体系和技术创新格局初步成形,"数字中国"发展态势稳中向好。这五大区域分别为京津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成渝地区、两湖地区。付一夫认为,数字经济的地域分布大体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经济实力越发达的地区,数字经济的发展越领先,越能吸引"码农"。
一段时间以来,业界存在上海互联网行业在一线城市梯队中相对滞后的刻板印象。今年以来,"在线新经济"却成了上海的高频词,除了拼多多等处在风口上的企业,小红书、喜马拉雅、叮咚买菜等在线新经济的上海互联网"后浪"们,个个逆势上扬,被市场看好。
数据显示,目前上海持证互联网企业有1966家,数量居全国第三,产值约为2890亿元,仅次于广东。尤其是在细分领域龙头众多,20家头部企业入围"中国互联网百强",数量仅次于北京。此外,上海占据了全国40%的网络游戏市场、60%的金融信息服务市场、70%的O2O生活服务市场,具备业态最为完善的数字内容产业链。
一些互联网创业者坦言,自己的公司偏好同行扎堆的科技产业园区,一方面能精准吸引周边企业流出的人才,另一方面还可以拥有更舒适灵活的工作氛围,提高员工办公幸福感,在商务谈判时"有面子"。
专家表示,IT人才的集聚在推动技术革新的同时,催生出诸多新业态和细分的垂直领域,并与当地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及发展状况相结合,成为地域经济发展新动能、产业转型驱动力。(海外网 王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