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量",即交换意见、商讨之意,大到治国理政中的政治协商、民主协商,小到基层治理中的有事好商量、凡事商量着办,处处可见"商量"。商量是一种手段,找到的是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形成的是多方合力,实现的是社会共治,有事好商量最终让事情更好办。
商量,汇聚的是民意,能够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着办,这种做法一改往日自上而下的行政式命令,把纵向的指令变成了横向的协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积极参与其中,纷纷建言献策,表达真实意愿,碰撞不同意见,让民意得以彰显,让民主有了土壤。当然,既然事情需要商量着办,这就说明事情本身是复杂的,需要照顾的利益是多样的,在商量的过程中,有时不可能面面俱到,让各方都完全满意,因此,商量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妥协的过程,是一个相互理解、让步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不然很难商量出结果来。曲水亭街由之前的杂乱无章、怨声载道变成了现在的秩序井然、安居乐业,主要归功于不停地"商量";N市"商量"上线以来,反响良好,被认为是有温度的传声筒、暖民心的民意通道、接地气的协商平台,从根本上来讲,因为商量体现的是民意。
商量,形成的是合力,劲往一处使让民意最终得以落地。商量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商量的最终目的是要落地民意,寻求到社会问题的解决办法。以往,基层问题之所以难解决,主要原因在于得不到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而人民群众之所以不够理解与支持是因为信息了解得不够全面、基层治理参与不够、协商不够。商量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群众的参与积极性问题,能够将群众的智慧、经验、力量汇聚起来,攻坚克难。从更广的角度来看,合力的来源不局限于群众,还有专家学者、社会组织、政府机构等,只要大家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往深处说,商量是实现共商、共建、共治与共享的开端。"共商、共建、共治与共享"都有个"共"字,又以"共商"开始。"共"强调的是共同参与之意,能够激发群众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通过共商,进而共建、共治,最终共享成果。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是时代潮流,单靠政府治理而无群众参与,那是"剃头的挑子鈥斺�斠煌啡�",治理的效果不尽如意,单靠民众个人的能力,力量微薄又分散,难以解决公共性的问题,唯有群策群力,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才有社会和谐,天下承平。最好的治理是社会共治,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能享受治理成果,商量为社会共治提供了实现的路径。
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利益错综复杂,挑战与机遇并存,这种情况决定了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倾听民意,善用商量这种手段,寻求社会最大公约数,绘就民意同心圆。如此,方能呈现出"众力并则万钧举,群智用则庶绩康"的盛世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