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发快递诈骗"经过精心设计,一方面利用受害人以为是亲友所寄快递的误解,诱人"上钩"付钱;另一方面,由于单次诈骗金额小与维权成本高的不对称,抓住了受害人大概率会"自认倒霉"的心理。
一名受害人单次被骗几十元看上去"不多",但记者暗访发现,仅一伙不法分子每天"稳定发货"就在1000至2000单。如此"广撒网",受骗者不在少数,诈骗金额更不是"小数"。不法分子的狡诈还在于,"干一个月后就把快递后台发货系统注销掉"。频换"老巢",机关算尽,显然是为了逃避打击。
"盲发快递诈骗"逞凶,有关部门要瞄准"要害",严惩不贷。
公民个人信息被泄露不容小觑。在贴吧、QQ群等平台,一条个人信息被卖到1.5至2元。知情人透露,这些个人信息出自快递公司或电商平台的"内鬼"。由此,"盲发"有了"猎物",甚至还有了"针对性"。比如:不法分子给曾买手机的客户发数据线,给买过宠物用品的发宠物玩具,等等。"盲发快递诈骗"能如此"精准投放",自然与非法泄露公民隐私、违法交易个人信息等违法勾当有密切关系。执法者理当顺藤摸瓜,揪出倒卖个人信息的"内鬼",斩断伸向公民隐私的"黑手"。
快递"助纣为虐"同样不能视而不见。一些快递员明知道有"猫腻",仍积极配合。"他们有提成,当然希望发件越多越好",一语道破"勾结纽带"。还有就是,面对大宗"盲发",甚至还有所谓"空包",要说快递公司"毫无察觉",怕是难以服众。快递到付本是一种付款选项,承载着人与人之间、买家与卖家之间、消费者与快递公司之间的信任。现在却被不法分子利用,从事违法活动,监管部门及行业都应想想如何堵住这一漏洞。
"盲发快递诈骗"侵犯公民隐私、诈骗受害人钱财、伤害社会诚信,必须予以坚决打击。依法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依法惩处骗局的始作俑者,是法治社会的要求,更是捍卫公平正义的体现。
同时,如何从法律规范、行业标准、技术创新等层面,进一步强化公民个人信息保护,也是大数据时代的"必修课"。
原文链接: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21/0106/c431649-31990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