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访越秀区多家超市发现,中小型超市散装食品毛病多多。在建设新村市场隔壁某地下超市,大米、煲汤料、面食制品与坚果类食品等分门别类摆放,但是一眼望去,几乎所有的散装食品都“裸露”在外,连张遮尘膜都不见,更别说上加盖。不带壳的花生和木耳干货上仿佛“染”上一层灰,木耳堆中甚至已有两款全身发毛——发霉了!
而另一家胜×超市的冷冻冰箱中,散装的肉丸“赤身裸体”挨着其他冷冻食品;入门口促销的散装香蕉干、提子等一边“呼吸”着马路的废气,一边忍受着众多双顾客的手的“身体接触”。不过,值得庆幸的是,里头散装区的所有食品都裹着一层袋子,或者“静坐”带盖的箱子中,箱子前都明确标示生产日期等。
相对来说,大型超市在散装食品的卫生和管理上要规范得多。在中华广场的Taste超市中,除了大米以外,所有的散装食品都被保护在箱子中,呈封闭式,每个区域有专门负责的“口罩”工作人员为顾客选货。记者发现,即使是一小箱没有盖遮的提子,表面也盖上一层保鲜膜。
不少超市的散装食品标签不明,根本找不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敞开的产品任人抚摸,超市无人监管。一些小型的超市中,记者看到面粉区搁置的玉米粉、面粉、生粉等全部“直面”空气,装其的塑料箱也污迹斑斑,个别老年顾客还伸进手指沾点面粉舔尝,令人不禁望而生惧。环视周边,只见零星的两三个工作人员总是匆忙来往,却不见有人看守散装区;仰望天花板,也没有一个摄像头;仔细查看,几乎没有一件散装食品标明厂址厂名、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有的连产地也不知。这让消费者们心有顾虑:会不会过期呢?当买还是不当买呢?
是否所有的散装食品都“潜伏”危险因子呢?什么原因会挑起“作乱”因子呢?暨南大学理工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唐书泽说,在来源安全性可保证的条件下,散装食品如果发生安全问题,要么就是人为投毒;要么就是自然因素,本身湿度大而营养价值高的散装食品处理不当容易产生生物性病菌病毒。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环境的影响几乎成了一切病变的理由。
“普通情况下,人手触碰散装食物不会令食品病变,最怕的是化学类病毒。湿度变化可能催生生物性病菌。”大部分超市都能见到无遮盖物的散装大米,它们其实很危险。正常来说,谷物的含水量要控制在14%以下,广州天气潮湿,空气即使增加3%~5%湿度,人体也感觉不出来,但谷物却很敏感,在潮湿环境中,大米就容易发霉。发霉会经过一定的过程,而最初阶段很难观察出来。霉菌中最恶劣的是黄菌霉,黄菌霉生长过程中会产生黄曲霉毒素,在高温加热下,黄菌霉可以去除,但会导致肝癌的黄曲霉毒素却清除不去,会残留在大米中。不仅谷物,花生也有同样情况。
避免散装食品发生质量问题,超市责无旁贷,专家认为,超市势必要迈过三道大关!挑选正当的供应商和收货检测以保证货源质量安全,是为第一关;妥当保存与监管是余下的两道关口。记者查阅2004年开始起实施的《散装食品卫生管理规范》,其中明确要求直接入口食品和不需清洗即可加工的散装食品必须“有防尘材料遮盖,设置隔离设施”。在唐书泽看来,如此还远远不够,他认为超市应当有类似湿度检测器等常规仪器,并且对散装食品定期进行检测,专业食品安全方面的人才亦是必不可少。
“散装食品应由专人负责销售。”各超市在这方面的处理皆不同,大型超市基本都设有24小时监控的摄像头,卜蜂莲花超市除了安装摄像头,也有专人跟,即使午餐晚餐时间也有轮值人员。“超市盯得紧,类似好又多的投毒事件也可以避免”,唐书泽如是说。
一、选择在具有有效《食品卫生许可证》的超市、商场或固定专卖食品店等食品经营单位购买。
二、注意查看食品标签是否清晰、规范标明食品名称、配料表、生产者和地址、生产日期、保质期、保存条件、食用方法、包装规格等内容。若发现标签的内容变得模糊甚至脱落,不易于辨认和识读,要谨慎购买。
三、注意观察散装食品的色泽、形状、质地有无变质、腐烂现象,尽量挑选近期生产的食品,不购买过期的食品。不选或慎选裸露外卖的食品以及生熟置于一起出售的食品,防止二次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