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元态度的转变是因为他后来在国外考察时,发现欧盟1997年就正式禁用了增白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随后禁用。王瑞元认为,美国虽然未限量使用,但“法制观念强,企业不会乱来”。而国内的面粉,则越加越白,甚至“像瓷一样白,自己都不敢吃了”。
国家粮食局也站到了主禁一方,2003年后,开始组织下属研究机构修订小麦粉国家标准的草案,明确要求禁用面粉增白剂。
“这增白剂的作用就是增白,其他作用不大。”郑州博大面粉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新合在接受《河南商报》采访时说,“真的是一点好处都没有,加这种东西就是为了追求个人或企业的利润,对消费者不负责任。”
那么,为什么面粉增白剂有其广泛市场?据业内人士透露,小麦制成面粉讲究“出粉率”。比如说,100斤小麦能磨出69斤面粉,那么出粉率就是69%,出粉率越高,生产成本越低,经济效益就越高。但问题是小麦出粉率是69%,除了69斤正常的面粉,余下的面粉明显会泛黄或泛黑,而使用了增白剂,可以把这些泛黄面粉漂白,这样就提高了出粉率。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面粉增白剂 仅仅是增加了面粉的感官,对于健康没有任何好处。相反添加增白剂,由于会氧化面粉中的一些维生素A、胡萝卜素以及少量的维生素E和部分B族维生素等成分,因此会破坏面粉中的这些营养素,而这些维生素正是我们平时饮食中容易缺乏的维生素,所以从营养学的角度讲,面粉中不应该添加增白剂。
对此,反对禁止方代表,郑州海韦力食品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士军并不否认增白剂氧化营养元素的过程,但他表示,面粉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极少,如果一个人要想通过吃面粉来补充胡萝卜素的话,那么每天需要吃半吨面粉才能满足。
“在人们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的年代里,在面粉质量抽查中频频出现漂白剂 使用超标的情况下,在小麦粉中继续将过氧化苯甲酰 、过氧化钙 作为漂白剂既不符合时代潮流,更无必要。”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粮油食品专家、高级工程师杨万生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
全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 曾多次公开表示,使用国家批准的食品添加剂是安全的。
对于面粉增白剂 ,陈君石院士认为,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它有害于健康,而增白剂在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被允许使用。他认为,面粉增白剂“在食品加工业上,起到了一个灵魂作用,或者说是现代食品加工业不可缺少的一种食品的配料成分”。
“如果增白剂不超标是不会产生问题的,但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禁呢?现在抽检的时候,过氧化苯甲酰超标的情况比较多。过量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存心的过量,另一种就是工艺上的问题,固体与固体很难均匀混合,出现了局部过量的问题。由于添加增白剂是合法的,还有一些企业打着过氧化苯甲酰的旗号加别的非法增白剂。所以我们还是主张去掉,因为它对人的健康是没有好处的。”杨万生说。
郑州海韦力食品工业公司是全国最大的面粉改良剂生产商,2008年,其董事长郭士军曾联名28家面粉增白剂生产企业上书国家五部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农业部、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商务部),呼吁对过氧化苯甲酰的公开评价一定要科学公正。
而在当年9月的全国粮油会议上,北京古船食品有限公司等55家企业,第五次联名呼吁禁用面粉增白剂。会后,联名企业增加到100多家。
三聚氰胺事件后,中国粮食协会小麦分会秘书长赵奕说,商务部、国家发改委、质检总局、工商总局都在会上同意取消面粉增白剂,只有卫生部反对。在数次协调会上,卫生部指出,禁用会导致食品添加剂厂破产,员工下岗。
面粉增白剂 的存废之争,已经进行了十年,其中的是非,早已很清楚——主禁方早已指出面粉增白剂 “有害无益”,而反禁方的理由不过是“没有害处”。也就是说,面粉增白剂可能有害处却肯定没好处,留它何益?再说《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添加剂 应当在技术上确有必要且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方可列入允许使用的范围。而面粉增白剂显然并不具有所谓的技术必要性。这样一个理论、法律都明确的事情,何以到今天还在小心翼翼地征求意见?
“我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意味着,只要不能证明对人的健康身体有益,就不能添加,而不能反过来说对身体无害就可以添加。”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民商法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俊海老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解释《食品安全法》对食品添加剂的要求。
对于百姓来说,还是不用最保险。可是,到哪儿能买到没有增白剂的面粉呢?“中国人有吃不含面粉增白剂的面粉的权利,谁来保证我们的选择权呢?”网友这样说。
面粉乃国人主食,尤其是北方地区。政府部门“犹抱琵琶半遮面”,十年终于作出决定,却还留了个超长的“尾巴”。卫生部给出的情况说明称,为尽可能降低撤销过氧化苯甲酰 对企业影响,将设置1年左右的政策调整实施时间。既如此,何必再以“征求民意”为名?
卫生部发言人指出,我国食品添加剂目录是动态的,但添加剂的增加和退出管理有一个完善的机制,需经过严格的科学评估。
“这个一年过渡期的时间太长了。增白剂对人体无益,这已经是达成共识了,完全可以一个礼拜就解决。要保护消费者就应该是尽快采取措施,不能再拖了。”刘俊海教授说,“食品安全是大问题,应该本着争分夺秒的精神,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一年过渡期实在没有必要,等于又让消费者吃一年的增白剂,也给了生产增白剂的企业更多的利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