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扫除文盲既是一项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文化学习运动,又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社会活动。因此,扫除文盲教育不应仅由教育部门独立完成,而是应当由教育部门与非教育部门、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以及热心于扫盲教育有识之士协调联系,共同实施完成的事业。
做好学龄儿童的入学和巩固工作是我国扫盲取得成就的基本方针。
一个国家成功的扫盲运动是与教育部门做好学龄儿童的入学和巩固分不开的。要实现扫除文盲的目标,必须充分利用学校的校舍、师资动员更多的适龄儿童入学并完成初等教育学业,堵住新文盲产生的渠道。1986年国家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把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我国教育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普及率都有了明显提高:1985年全国小学在校生13370.2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5.9%,2000年为3013.25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11%,小学毕业生升学率由68.4%上升到94.89%。15年提高了26.49个百分点。同时,各地教育部门还将十五岁以上没有入学的文盲和流动的辍学生收回小学校,参加普通补习班和少年速成班的学习,这样便堵住了新文盲产生的渠道。
同时,开展扫盲后的继续教育,巩固扫盲成果,防止脱盲人员复盲是实现扫盲目标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它直接涉及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包括农村业余初、中等教育,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等。扫盲后继续教育的发展,可以进一步激发文盲学习文化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限制复盲现象的发生。
几十年的扫盲实践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普及农村初等教育,做好学龄儿童的入学与巩固工作以及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对扫除文盲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抓好农村基础教育就堵不住新文盲产生的途径;不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扫盲后继续教育,扫盲已经取得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人们将这一认识上升为理论,变为一项扫盲工作的基本方针,即“一堵,二扫、三提高”。
引导学习需求,扫除文盲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是我国扫盲取得成就的基本措施。
政府一方面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大力宣传国家发展农业的各项方针政策,宣传扫除文盲的重要意义,利用那些通过学习文化技术而发家致富的典型,激发文盲学习文化科技知识的愿望和积极性。一方面在扫盲教育的内容方面和他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不仅包括识字、阅读、写作、记账等文化知识,还包括国家大政方针、民主法制、公民意识、卫生健康等内容,特别是根据文盲学员的需求,讲授有关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生产技术知识。针对妇女文盲的特点和需求,增加妇幼卫生、家庭教育和家庭理财等内容。把传授文化知识与传授实用技术结合起来,学会一项或几项技术,改变其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善其生活质量。少数民族地区的扫盲还增加民族风俗传统文化等内容。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不同,风俗习惯不同,采取灵活多样扫盲形式,根据当地文盲的不同情况,或集中、或分散、或班级或小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