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协会新近发布的2010年第一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报告显示:汽车投诉量是同比上升幅度相对较大的商品之一,相比去年同期,其投诉率上升了54.7%,这远远高于了新车增长数量。其中,质量和安全问题成为消费者关注的重点。
本报对上月近三十例典型案例整理后发现,消费者普遍对汽车产品缺乏了解,这从咨询类问题占了50%以上可以看出,“正因为消费者不懂行,所以给了厂商欺瞒哄骗的空间,一忽悠,消费者就会轻易上当,特别是告诉他事关安全,几乎可以肯定会奏效。”本报特邀资深维修专家表示:“但是,我们不能将行业存在不规范行为归结为是消费者不懂行的缘故。汽车作为一个复杂的机械电子产品,每辆车至少数万个零件,要让每位消费者成为专家级人物,显然不现实。缺乏有效的监督体制和畅通的维权通道,这给不良厂商可乘之机。消费者维权难显然增加了部分维修厂不负责任的胆量。”
在七个案例中,一辆北斗星就是一典型的维权难案例。车主买车后,新车出现制动跑偏,而屡次维修不能解决问题,要求退车和换车遭拒,要对簿公堂,只能自己先掏钱去进行质量鉴定,过程复杂,而且没有汽车三包政策的出台,这样的要求要得以实现困难重重。四川省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秘书长刘亚兵在今年二月份曾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解决汽车这个新兴消费热点出现的消费投诉问题,不仅需要法律的完善,还需要行业消费市场的净化。”
除了投诉难之外,我们也发现,新车质量成为目前关注的热点,在我们分析的案例中,新车出现问题的案例就有三例,其中一款中级轿车买来不久就发生后风挡玻璃自身爆裂情况,一辆夏利刚出保修期就遭遇发动机电路故障,还有一辆新款爱丽舍出现高速发抖等问题。它们也许只是个案,但是对车主信心则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实际上,新车产品质量问题早就引起了工信部等政府部门的重视。三月份,工信部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关于加强汽车产品质量建设促进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指出,我国汽车产业依然存在核心技术缺失、自主创新能力弱、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等问题,一些企业存在重产能扩张、轻技术研发,重成本控制、轻质量管理等现象,有的甚至给消费者、社会公共安全带来隐患。指导意见也强调,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汽车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加强汽车行业安全和节能环保标准以及技术规范的研究和制修订,同时还要加强第三方质量检测机构的汽车产品强制性标准检测能力建设和质量事故鉴定能力建设,不断完善产品质量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
汽车维修质量的好坏也成为投诉热点,多例屡修未解决问题的案例告诉我们维修质量状况也是消费者关注焦点。这里面既有维修行业技术水平或者维修态度的问题,也可能涉及汽车厂产品质量的问题。本报日前已经联合神鸟数据咨询公司启动了汽车故障率和维修成本调查活动,将对市场上三十款主流车型进行相关调查,并且还会在近期推出消费者广泛参与的互动活动,让大家共同关注汽车质量和售后服务,促进行业水平的提升,并为消费者提供购车和用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