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饭讲究“跑量”,我们吃到嘴里的东西到底能有多新鲜?记者请刘师傅挑明种种暗招。
“大年夜,饭店出去采购新鲜货,成本就高,所以鸡鸭鱼肉用的多是冻品。不光味道差了很多,价格也相去甚远。”老刘说,“新鲜草鸡500克要十三四元,而冻鸡500克3.5元。一只草鸡汤最起码好斩侬二三十元。”
再说虾仁,按规格一整块冻品2公斤,融去冰块后能拿到1200克的虾仁。可到过年时,一些黑心商贩卖给饭店的冻品只能出600克的虾仁。羊毛出在羊身上,这50%的损失自然要请顾客“笑纳”了。
老刘告诉我,大年夜,饭店的蔬菜几乎没有新鲜的,但炒出来的菜还是碧绿油亮,这诀窍就是“浸”,只要把发黄的菜叶往苏打水里一搁,马上就重现光彩,成了“绿色食品”。
大年夜举家团聚,催生了红红火火的“一顿饭经济”。不少店家在捞了个钵满瓢满之时,为何还敢明目张胆地痛下“杀手”,而顾客又为何敢怒不敢言呢?“烧饭的是爷,吃饭的是孙子,强弱分明啊!”餐饮“老法师”刘振国点破个中奥妙。
不少“门槛精”的店家还使出了“欲擒故纵”之计:明明有空位却高悬“免战牌”。碰上急着要订年夜饭的顾客,老板常紧锁眉头,长吁短叹,“我想办法给你挤一桌出来,可是要加15%的服务费。”“低价位没了,只有包房留了一桌,3000元,是朋友托过来的。看侬蛮诚心的,我回掉伊,再帮侬打点折头。”
碰上这样的“演技”派店家,顾客自然被“忽悠”得晕头转向。挨了一“刀”,还得说声“谢谢噢”。
上海人有种说法,“大年夜勿好‘翻毛腔’,否则一年勿顺。”店家早就把人们的这一心理摸了个清清楚楚:就算斩得你“血淋嗒滴”,除夕夜也很少有人会吹胡子瞪眼睛的。
老刘说,饭店的“盘子”战术打的就是“心理牌”。订菜时,大盘菜的价格是例盘的3倍,有些顾客“肉麻”钞票,想想吃年夜饭图的是热闹,例盘的菜量少点就少点吧。可没想到,到了除夕夜,饭店还真做得出,索性上起了小盘菜,这分量只有平时例盘的一半。
火又不能发,架也没法吵,被逼无奈,顾客只能咬着牙高喝一声,“换大盘!”最后一结账,比预订时的价格多了两倍。
每到春节,只要顾客一说到这菜比平时贵了,老板总是愁眉苦脸地说:“阿拉没办法啊,菜价涨了。”
刘振国告诉记者,饭店这招“苦肉计”还真蒙了不少人。其实,店家和供货商的合同是一年一签的,进货价格基本维持不变。到了春节,各级政府也会采取措施,保证商品的供应。大年夜,除河海鲜价格可能上浮10%外,饭店禽蛋、蔬菜和肉类的进货价格基本和平时一样。而一些黑心老板就爱打着“进价上涨”的幌子,乘机把菜价调高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