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某些企业为突出产品的功能效果,擅自在保健食品中违规添加药物。据权威机构在上海等地进行专项调查表明,在抽验的207个批次的保健食品中,有197个批次的产品添加了“伟哥”、降糖、减肥类的化学药品,占比竟高达95%,令人触目惊心。由于大量违规添加化学药品,致使某些保健食品非但不能补身健体,反而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医学会理事长钟南山在广东团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目前一些所谓的抗疲劳、壮阳类保健品,声称两三个小时内就可以见效,这实在令人怀疑。我买了一些样品送到广东省药监局检测,一款金虫草双参胶囊的保健品中含有磷酸二酯酶5的抑制剂,实际上就是典型的“伟哥”,甚至药效更加强烈;另外一款所谓力加力保健品中也含有伟哥的衍生品氨基他达那非,副作用还不太知道,但其使用量已经超过正常建议标准的近10倍。这些药可能会降血压,导致心力衰退,甚至引起死亡,但是没有说明。还有减肥药,添加了大量泻剂、大量抑制食欲的东西。还有降糖药添加了苯乙双胍、二甲双胍,有些人吃了出现昏迷症状。
目前,违规添加化学药品主要集中在六大类保健食品中:调节血糖类保健食品中添加降糖西药成分;减肥类产品中添加芬氟拉明、麻黄素等利尿剂或兴奋剂;改善睡眠类保健食品中添加安定类药物:“增高”类保健食品中添加生长激素;免疫调节类保健食品中添加中枢食欲抑制剂等;抗疲劳类产品中添加枸橼酸西地那非等药物。
为何保健食品添加违禁药物屡禁不止?中国保健协会秘书长徐华锋指出,除不法分子为牟取暴利铤而走险外,对这种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偏小,不足以震慑违法犯罪分子。同时,由于许多添加药物缺乏法定的检测方法,找不到合适的检测机构进行检验,造成对非法添加违禁物质的违法行为难以认定,以致一些不法分子有恃无恐。有关监管部门须完善保健食品中添加化学药品的检验检测手段,加强保健食品质量检测机构的建设,经常开展保健食品违法添加药物专项检查。同时,还应对保健食品企业使用的主要原料、生产过程、质量检验以及产品不良反应记录等环节随时进行抽检,防止偷工减料、弄虚作假。
他进一步分析说,按照《食品安全法》规定,对违法经营者可处以10倍赔偿的处罚,仍不能有效遏止保健食品行业的不法行为,应责令严重违法经营者终身禁止生产保健食品,并将违法经营者罚个倾家荡产,让违法者望而却步。
北京康派特医药经济研究中心调查表明,国内保健食品行业对技术研发的投入不足年产值的1%,而且这些费用还多用于产品的申报,这与保健食品行业的超强竞争性和产品的差异化不能匹配。80%的保健食品企业认为保健食品不需要科技含量;60%的企业认为产品的功效不是最重要的,广告概念提升才是产品成功的关键。
中国消费者协会负责人指出,保健食品投诉升幅大的主要原因是在宣传方面严重夸大功效,把保健食品当药品宣传。一些经营者往往采用虚构科学根据、病人现身说法等手段,通过农村地区的媒体把保健食品非法宣传成具有治疗疑难或慢性疾病作用的药品,诱导农村消费者购买使用。这使消费者不但蒙受经济损失,而且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延误疾病的治疗时机,表明非法广告正由城市向农村地区蔓延,值得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中国保健协会副秘书长张咏表示,从2005年7月1日起,保健食品的注册、广告审批职责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承担。保健食品广告发布首先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从质量、标准、广告形式、内容等方面进行初审,初审合格后发给广告批准文号。广告发布者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审核批准的文件,到工商管理部门登记,然后按要求发布广告。目前,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一旦发现违法广告就会在网站上公布,而普通消费者很少上网查阅哪些保健食品企业发布了违法广告。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对发布虚假广告的企业处以广告费1至5倍的罚款。与发布违法广告可能带来的巨大效益相比,所受到的处罚显得微不足道。有关监管部门应加大广告监测力度,对虚假宣传、未经审批擅自发布等主要违法行为严厉打击,要让违法企业承担高额的社会信誉缺失成本和法律责任;对擅自变更或者篡改经监管部门审批的保健食品广告取消批准文号,对屡罚屡犯的生产企业取消广告发布资格。
中国保健协会联合多家媒体开展的保健食品信誉度调查表明,在共有28.48万人次参与的调查中,有高达74.35%的消费者认为目前市场上的保健品只是有点用,但实际效果与广告宣传的差距太大;有12.27%的消费者认为保健品一点用没有,都是骗钱的。
需要高度关注的是,随着保健食品行业信用等级评价逐步开展,注重自律和接受消费者监督将成为一种潮流。消费者购买保健食品时不仅要注意包装上的“蓝帽子”标志,还要关注生产企业的信用等级。企业信用等级评价是由专门机构根据规范的指标体系和科学的评估方法,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对企业的行为能力及可信任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并以一定的符号表示其信用等级的活动,它是建立在定量基础上的定性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