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三项制度改革互为前提,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特别是分配制度改革牵涉到员工切身利益,难度更大一些。
1、员工是改革的主体。在内部分配方案实践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员工作为推进改革的主体,其积极性是否充分调动起来作为衡量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准,失去员工的理解、支持、参与,再先进的管理制度也难以奏效。经过学习、教育,员工观念发生根本转变,对公司改革方案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认识不断提高,承受力不断增强,使改革得以顺利进行,使员工成为真正的主人,成为改革的主体。
2、内部分配制度的建立,推动了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内部分配制度坚持以精简机构、减员增效为前提,采取有效激励手段,实行双向选择,择优录用,充分挖掘人的潜能。提高了员工“上岗靠竞争、收入靠贡献”的心理承受力。分配政策向生产一线,向高科技、苦脏累险工种倾斜,促使人员流向发生变化,要求上机台、去生产一线的人多了。改革以来,上至总经理下至员工,实行了聘任制,签订了上岗合同书,做到干 不了辞职,干 不好解聘,员工紧迫感、危机感普遍增强。
3、转 变观念,科学决策,向管理要效益。在改革中,公司领导把转变思想观念作为公司的主旋律,明确提出“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思想创新”的思路。实行目标成本控制,把成本指标分解到各部室、分厂。各部室围绕成本指标制订出降低成本的有效措施,再分配到机台、班组、工序,与岗位工资系数挂钩。实行结果:1996年成本比1995年下降20%,劳动生产率提高67%。
实践证明岗位工资制是一种比较好的分配制度,关键是加强管理,严格考核。下一步我们将在科学化、规范化方面做出努力,在“严”字上做文章,促进企业向国际化、集团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