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分享信息和旅游消费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 社交软件、公众号等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 。 在各类滤镜和特效的加持下,一些人们不了解的、非常规意义的景点,比如一条公路、一棵树、一个店铺,也能成为"网红"。据网易数读统计,全国至少有 63 个城市拥有"小圣托里尼",62 个城市拥有"小京都",61 个城市拥有"小镰仓",以及 59 个城市拥有"小奈良"。这种夸大,也可以说是媒介技术演进必然带来的常见现象,成为人们使用媒介的一种日常习惯。普通人,只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也能将平平无奇的照片变成大片,哪怕发条朋友圈,也少不了P图的过程,在发布信息后更不会标注自己用了哪些滤镜和特效,在看到好看的图片后,第一反应是收藏作为自己的拍照指南。
景区: 坑人的"滤镜景点"是"唯流量"思维在作祟,流量就是利益 , "滤镜景点"凭借虚假包装可以迅速提升景区知名度,带来人气与收入的双丰收 。 相比线下宣传模式,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和广度可以引来巨大的流量和关注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许多景区纷纷热衷于借助互联网渠道进行宣传,希望成为"网红"景点,事实上,有不少靠"照骗"走红的"滤镜景点",是某些景点或商家故意"炮制"的,通过找博主在类似小红书这样的平台,发布"照骗"来大力推介,以谋取不正当利益。
博主: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 博主已经成为 一 种职业 , 很多人通过自己的分享积攒粉丝 , 通过塑造类似"仙境"博取出圈的更大概率,分享流量红利。 很多博主由于和商家或者景区合作 , 往往在推荐的时候 , 故意夸大其词 , 过度美化 , 误导粉丝 。
个人: 流量就是利益 , 不仅商家趋之若鹜,一些普通游客无意中也在推波助澜。一些"网红景点"的虚假繁荣,离不开游客们的"打卡"旅游模式和千篇一律的滤镜。当游客们的眼球被网络上美轮美奂的"网红景点"画面所吸引时,大部分人对线下真实景点的期待也主要围绕视觉上的"好看"展开,前往"网红景点"打卡,复刻、模仿出类似照片,再分享至社交平台,即为大功告成。甚至有时候人们已经发觉上当,却抱着"来都来了"的心态,不惜千方百计用软件修饰出一张美图,去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