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也是经济发展的后劲所在。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本质上是一场人才竞争。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统筹城乡发展,充分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要把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放在重要位置,大力实施就业培训工程,切实加大培训教育和示范引导力度,全面提升农民群众的创业创新能力。目前,我国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还不高,急需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一要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要着力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要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要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城市各单位开展智力支农,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加大力度监管和规范农村学校收费,进一步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
二要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要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和科技素质,促进科学种田。要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要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不断增加投入。要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特别是要积极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努力培养一大批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科技人员。要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着力提高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科技水平和专业素质,不断加快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的步伐;紧密结合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需求,统筹规划,分类实施,增强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优先培训紧缺专业的技术业务骨干,特别是要在种质资源发掘、保存和创新与新品种定向培育、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农业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农业生态安全、环保型肥料、农药创制和生态农业、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农业精准作业与信息化等重点领域,培养一大批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业务骨干,带动整个农业技术领域知识更新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要提升农民的市场竞争能力。要积极培育农产品营销经纪人,鼓励专业大户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进一步完善具体登记办法、财务会计制度和配套支持措施,采取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税收和金融政策,增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示范项目资金规模,着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储藏和农资采购经营;组建农产品行业协会,切实提高农业产业化、农户组织化水平。要扩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规模,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采取各类支持政策,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带头人;支持工商企业、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乡土人才创办现代农业企业。
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加快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还要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不仅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增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要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农村公共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农村社会风尚,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开创农村文化繁荣发展新局面。
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努力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通过不懈的努力,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要努力做到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公共文化服务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工作体制机制逐步理顺,现有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农民自办文化更加活跃;文化产业较快发展,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基本解决;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有所提高,文化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此,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具体工作。
一是进一步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采取多种技术手段,加大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力度。要重视完善和发挥现有无线转播台站的作用,利用无线、有线和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力争使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到套数更多、质量更好的广播电视节目。要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覆盖体系,做好农村接收广播电视的服务工作,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运行服务机制,确保“村村通”长期有效运行。
二是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放映。要加大专项资金投入,重点做好配送电影流动放映车和电影拷贝工作,丰富农村电影片源,加强农村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和农村科教影片的放映。要积极探索农村电影放映的新方法新模式,加强农村影院的更新改造,增加农村电影固定放映点。要推广电影数字放映技术,在农村逐步实现由胶片放映向数字放映的转变。
四是推动服务“三农”的出版物出版发行,实施服务“三农”重点出版物出版工程。要重点支持和培育一批服务“三农”为主的出版单位,增加农民群众买得起、读得懂、用得上的通俗读物的品种和数量。要继续实施送书下乡工程,改进报刊订阅发行工作,缩短发送时间,使农民群众及时看到报刊,为农民群众读书提供方便。五是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县文化馆要具备综合性功能,图书馆要加强数字化建设。乡镇可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和站(所)整合,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配备专职人员管理。村文化活动室可“一室多用”。要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的作用,提倡中小学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定时就近向农民群众开放,把中小学校建成宣传、文化、信息中心。六是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对重要的公共文化资源进行合理调整,逐步增加为农村服务的资源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