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离开的“海归”人士还有原长城汽车研究院院长韩志玉,2006年底,韩志玉南下加盟长丰汽车,算上2月份离开的梁贺年,半年之内已有两名长城汽车高管相继离开。有业内人士猜测,韩志玉等“和平”离开长城汽车的原因,很可能是董事长魏建军为了“丢车保帅”。
自主品牌企业提倡自主创新、自主研发以来,引进了大量的海内外人才,自那时起,便有“土博士”跟“洋博士”很难相处的观点。在企业最困难的时候,初始团队只有几个人,双方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可以保持一致,当自主品牌站稳脚跟之后,研发规模逐渐扩大,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雪球越滚越大,甚至分成几个团队,“谁说了算”的问题就摆在了眼前,奇瑞如此,长城也如此。
据记者了解,长城汽车自2004年以来,逐渐加快了从海内外引进人才的步伐,现如今长城已有博士、硕士、高工200余人;奇瑞汽车更是把自己的研究院调整成四大板块,如此调整必然会导致权力的分割,调整后的许敏只分管计算机仿真及汽车试验中心,权力被大大削弱之后,祁国俊与许敏双双离开了奇瑞。
“海归人士”终归是少数,他们回国的目的不仅是待遇问题,更多的是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当企业发展到无法施展抱负的时候,也只能选择离开。“土鳖派”VS“海龟派”,如此戏谑的称呼已经不是一天两天,“海归”的这种不稳定性也许还将延续下去。
说起国内的自主品牌,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倡导自主创新、自主研发,成立时间都不是很长,在用人机制上灵活高效,发现可用之才想方设法也要把人留下,吸引了众多技术、管理、销售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加盟,其中不乏曾在跨国公司工作过的“海归”人士。但这也正是自主品牌的痼疾,短时间内把人才聚集在一起,环境不同、理念不同,难免会出现摩擦,所谓恃才而傲,稍有不顺便会另起炉灶。
“物是人非,平台多变。”这是一位民营汽车厂销售老总离职后的总结。自主车企并不缺少吸引人才的策略,自主车企缺的是留住人才的办法以及供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平台和机制。
事实上,汽车业是一个半封闭的行业,汽车人才尤其是设计研发人才,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稳定的环境培养是不可能的。有多少企业愿意花上十年八年去培养一名专业人才?汽车行业内相互“挖人”,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挖人”也得防着被挖,好不容易培养的人才却成了他人嫁衣,汽车企业面临一个残酷的现实。
频繁跳槽让企业和个人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有的企业,甘愿付出因为“挖人”而给原企业带来的高额赔偿金买单,被“挖”者也不一定能很快地适应新环境,团队不够稳定、人员缺少磨合,甚至发展前景还不如以前。在这场代价不菲的争夺战中,损失的还是自主企业,汽车行业内人才数量有限,这么挖来挖去终归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