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市劳动保障局局长邬能芳坦言:“调查显示,近八成受灾农民工不愿现在出省务工,根子在于受灾群众在安置上有后顾之忧。”
在都江堰、绵阳安置点,一些受灾群众表示,想等国家安置补偿政策落实后再外出打工。“怕自己不在,家里没人做主,政策会落空”。另一位壮年男子则说:“我老婆死了,娃儿只有6岁,我出去打工,娃儿交给谁管?”
绵阳市劳动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郑德千说,根据政策,农村房屋全部倒塌、不能居住的,国家和地方财政每户补贴2万元。这类政策的落实有一个过程。
绵阳市劳动保障部门负责人说,目前外地来绵阳招工的企业超过300家,但真正招走的工人大约是2000人。到广元招工的外地企业,已提供名义就业岗位2万个,但目前签约外出务工人员大体为1800人。签约数据与需求规模相比,相差悬殊。
有关人士分析说,除受灾群众有后顾之忧外,外地企业来川的招工信息不明确也是重要原因。这主要表现为“四个模糊”,即招工对象模糊、工作岗位模糊、工资待遇模糊、工人权益模糊。有的企业甚至只想先把人招走,基本没有权益承诺。
都江堰市就业培训中心主任刘崧说,目前灾区就业培训存在三大困难:一是资金困难。该中心上半年的培训经费尚未到位,目前是垫资组织培训,资金缺口200万元。二是场地困难。现在能开展的培训多为综合性培训,没有多媒体、厨师、电工、焊工等专业培训场地。而这些工种要求培训的人很多,供需矛盾突出。三是人员组织困难。以前组织培训依靠乡镇政府,目前乡镇政府受损严重,任务繁重,没有能力组织培训。
灾区有关部门认为,灾区援建工作,应将职业培训机构的重建列为重点之一。
中国社科院财政研究室副主任杨志勇表示,解决灾区就业问题,可以通过加速灾后重建完成一部分。国务院已决定今年安排700亿元用于灾后重建,其中很大一部分要投资于公共设施建设,可以吸收大量当地劳动力。
广元市旺苍县委书记邓广志说,永久性住房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应加速启动。四川当地拥有足够的重建资源,比如水泥,建材等,加速重建工作,将使受灾群众在就业中迅速恢复生产,“就业不离乡”,一举两得。
一些灾区干部群众还盼望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扶持更多群众就地自主创业。
都江堰劳动保障局负责人说,目前可考虑扩大灾区再就业优惠证的覆盖人群。在重建中应扩大到地震“三失”人员(失地、失房、失业),这样全市将有2万名受灾群众受益。
一些灾区县市还建议,对口支援地区政府应制订措施,规范企业招工条件、劳动报酬等合同条款,解决受灾群众外出务工之忧。
一些农村受灾群众还呼吁政府部门“送岗位下乡”。什邡市红白镇松林村吴良英说:“想外出务工,但地震后电视、广播听不到,离县城又远,无法获悉城里招聘会的信息。”她对记者说:“下次再来,帮我们抄点招工信息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