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的一些领导亲自到用人单位了解信息,推荐自己的学生,也有的老师在现场指导学生选择单位。一位大学校长说,看一看市场的“行情”,有利于学校调整专业,明确办学方向。
高校组织的小型招聘会,已经成为大学生择业的主要途径。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每年都要举行校内招聘会,邀请一些国际、国内著名大公司到学校介绍情况,主动推荐自己的优秀毕业生。这种形式针对性强,便于深入接触,受到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欢迎。据北方交通大学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校60%的毕业生已经通过校内的招聘会签署了就业协议。
同时,各高校还采取成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设立毕业生就业指导课或者职业指导系列讲座的形式,向大学生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讲授求职技巧。清华大学就业服务中心每年都要印制毕业生信息,送到2000多家单位,供用人单位选择。
中国人民大学今年还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意向做了调查,学校专门派人去学生意向集中的深圳、上海、广州、青岛等地与用人单位接触,已有十分之一的学生和用人单位签约。
本市提出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首都经济,为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迅猛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对人才的需求一直呈现增长态势,参加这次人才大市场招聘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占30%。
清华同方是清华大学校办高科技企业,去年11月以来短短的3个月就已先后招收30多名大学生,目前还急需招聘70多名。这里核技术公司准备招11人,递简历的就有200人。
在联想、四通、科利华等中关村著名大公司摊位前,前来应聘的大学生络绎不绝,仅联想公司一家一上午就收到800份简历,四通公司的负责人说,他们对人才的需求每年以20%以上速度增加。
一些高新技术企业亮出的招牌:“解决户口,提供住宿,待遇优厚”,着实令高校学子们心动。北大计算机系毕业生赖宁说,他发送的十几份简历都给了联想、同方、四通等高新技术企业。他认为这些企业机制灵活,能给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
今年北京人才大市场上,涌来上万名外地高校毕业生,与北京的大学生一起竞争就业的岗位。
一家民营企业不限生源,不少外地学生前来洽谈。西北轻工学院一位叫赵明的女生说,她学的是计算机及应用,连年是三好学生和优秀干部,英语和口才都不错,并不在意能否解决户口,关键是提供发展的机会。
与赵明一样,绝大部分外地来京的毕业生对待遇要求不高,而且也有一定实力,无奈大多数公司都只要北京生源。也有一些外地大学生说,来北京主要是感觉一下北京的气息,考察一下北京的就业形势,便于给自己定位。他们大都已在家乡找了“后路”,再来北京试试。问到对北京就业形势有何感受时,他们说,北京有好多大公司,知名度很高,是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就业目标。这些外地高校大学生言谈举止中流露出对北京生源的羡慕:有那么多著名的公司可供挑选,多幸福啊。
人们也发现,不少单位虽然在招聘启事中写着本科生只收北京生源,但是面对如此多成绩优异、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外地优秀学生实在舍不得放弃,也收了不少简历。
与外地大量优秀毕业生源涌入京城,求得发展机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北京籍毕业生自恃手中攥着北京户口的优势,在择业过程中挑三拣四,一味强调薪水高、福利好、有房子,精挑细选,就业机会反而少了。
从总量上讲,北京地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近年来一直比较平稳,但是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供求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无论从学历层次上,还是专业结构上,都有差距,毕业生必须认清形势,转变就业观念。
据市人事局副局长李超钢介绍,从学历层次看,北京地区今年共有1万名左右研究生毕业,国务院各部委及市属单位的需求是1.2万人左右,研究生明显供不应求。但是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就业形势并不那么乐观,尤其是专科生。
从专业看,与信息产业相关的计算机与应用、计算机软件等专业,以及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市场营销、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自动控制等专业仍供不应求,但是像中医、服装设计及一些长线专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