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96年,中国人口12.3亿人。城乡从业人员为6.88亿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1.亿人,占29%,农村从业人员4.90亿人,占71%。
2.中国劳动力总参与率(15岁以上就业人口占该人口的比重)为79%。其中,15—19岁年龄组为65%,20—24岁组为91%,25—29岁组为94%,30—34岁组为95%。表明青年劳动参与率高。
3.1996—2000年,中国新成长的劳动力为7200万人。其中:城镇1800万人,农村5400万人。
1.中国就业的压力,既有数量因素,也有素质因素。当前,中国面临新一轮就业高峰。一方面,劳动力数量供大于求,形成对就业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劳动者整体素质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求,新成长劳动力中有30%没有经过必要的培训,企业富余人员和下岗职工中有70%需进行转业转岗培训,农村需要转移的剩余劳动力有一半文化程度较低或无一技之长。同时,结构性失业严重存在:一些传统行业和职业的劳动力相对过剩,一些新兴行业和技术工种却空岗待人。
2.国家计划在1996—2000年的5年中:
(2)到2000年末,将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并根据改革进程,积极稳妥地分流企业富余人员,使结构调整中产生的下岗职工大部分得到消化。
1.就业工作方针:以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为出发点,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标,实行“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供求,国家政策指导”相结合。
2.重要的变革
(1)将就业问题作为国家社会发展战略的优先目标,实行标本兼制。既要对目前最紧迫的问题(如下岗职工)采取行之有效的应急办法和正确的过渡性措施;又要坚持市场机制的改革取向,制定和实行促进就业的战略性、根本性的政策。
(2)将主要依靠国家安排就业转变为实行国家政策引导扶持,社会提供帮助,鼓励和推动劳动者主要依靠自身努力实现就业;
(3)将主要依靠国有企业吸纳就业转变为发展多种形式吸纳就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扩大就业;
(5)将培训同就业的脱节转变为培训与就业的紧密结合。将只重安置数量转变为数量与素质兼顾。
四、青年就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在中国,青年就业与其他群体人员就业既具有相同的地方,比如都是面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形势,都是处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下,都要依靠经济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等。但也有不同的特点:
1.中国正在实行“科教兴国”的战略,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这不仅会带来就业的流动性和竞争性,并且要求人员素质的较大提高,劳动力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这实质上是对一代青年劳动者的要求,因此,青年劳动者就业方式也要实行根本转变。
2.在近几年,对青年劳动者,国家更多地要求他们走向市场,鼓励他们自主竞争就业。
3.青年劳动者中,大中专技校毕业生最具竞争力,但必须摆脱国家统包统配的桎梏,走向市场;一部分初高中毕业生不具备技能素质,因此在竞争就业中会相形见绌;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中,35岁以下的占30%,须经过转岗转业培训才能实现再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