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化高薪。去年6月初,一家公司通过走村串户发布了招聘广告,就工资问题表示“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福利待遇从优”。当党女士等12名农民工前往应聘后,发现工资不仅比当地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低,甚至根本就丢开招聘广告中的许诺,通过与每位应聘者面谈另行确定低薪。
类似的模糊化高薪,还有“工资面议”、“有竞争力的薪酬”等。其实质是用人单位忌讳说出具体数字,故意使用模糊化语言形容工资,给应聘者一个想象空间,一旦落入“陷阱”,则因没有标明薪酬,而被迫面对现实。
区间化高薪。去年7月1日,一家公司在当地电视台发布了连续一周的招聘广告,称大量招收工人,月薪视工作业绩而定,保证1500-3500元/月。龙先生等36人应聘后才得知,实际上只有几名高层管理人员的工资才能达到2500元/月,其余人员一律为1500元/月。一家美容院的开价更是让人目瞪口呆:美容师(2500-9000元),美容导师(3000-10000元)……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大的跨度,只不过是用人单位故设悬念,对求职者最终往往是“就低不就高”。
虚拟化高薪。去年8月1日至7日,一家公司在当地报纸上发布招工广告称“月薪过万”。此后吸引了尉女士等28名圆梦者应聘。事实是:月保底工资1000元,其余按业绩提成,如每月能完成100万元的销售量,自然能“月薪过万”,问题是此前完成最多的,一个月也就完成了30万元的销售量。
虚拟化高薪类广告词还有“百万年薪不是梦”、“50万年薪在招手”等,这对求职者无疑有着巨大吸引力。而一旦求职者明白过来,用人单位则振振有词:不是我不给你,而是你没有能力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