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工作,必须努力实现从数量扩张向数量和素质并重的转变,在实际工作中把输出转移与职业技能培训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前些年输出转移的工作重点,主要是想方设法把尽可能多的人送出去,重在以数量取胜。这一方针和做法在一定时期和阶段既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但随着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技能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广大农村劳动者对强化自身素质,从事技能性工作,提高收入水平的要求也更加迫切。这就要求我们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劳动力的输出转移工作中,不仅要关注数量,更要注重素质,更加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探索以培训促输出,以输出带培训,就业与培训有机结合,数量与素质相互促进的新模式。只有这样,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大力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传授专业技能,培训一批具备技术技能、符合企业需求的农村劳动者,既是新一轮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的增长点,也是这项工作的前景和后劲所在。我们必须按照“以需定培,长短结合、以短为主,就地转移培训与输出转移培训并重,职前培训与职中、职后培训并举”的方针,充分运用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法,采取更加得力有效的措施,全方位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显著提高全省农村劳务输出转移工作的整体水平。
一是坚持培训主体的多元化。充分利用乡镇劳动就业培训中心、成人教育中心校、农村广播电视学校等现有教育培训资源,发挥其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市场的优势,开展专门针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把培训重心下移到乡村基层。鼓励企业和社会各个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办面向农民的培训活动,全面推进对农民的岗前培训、上岗培训、在岗培训和转岗培训,切实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采取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培训项目招投标等市场化办法,引导各级各类培训机构发展适需对路的培训项目,在提高培训质量的同时,加快培训流速,扩大培训规模。充分发挥促进农村劳务输出培训省级补助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各级各类培训机构积极投身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开展适合农民、市场急需、就业稳定的工种和岗位培训,把各种扶持帮助的政策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农民身上。加大对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健全以省级就业培训基地为龙头,劳务输出定点培训基地为主体,各级各类农村成人教育中心和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为骨干,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补充,覆盖全省城乡,直接服务广大民众的就业培训网络。
二是坚持培训专业的品牌化。品牌就是信誉、就是市场、就是规模、就是效益。近年来,各地结合实际,依托当地优势产业和传统行业,陆续打造出“扬州新旧三把刀”、“里下河家政服务”、“江苏建筑铁军”等一大批在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劳务品牌。如宿豫区依托“三来一加”工业项目,以厂代训,形成“缝纫村”、“玩具村”、“中国结村”等手工制作专业村。连云港市落实培训券制度,创出赣榆建筑、东海缝纫、灌云月嫂、灌南纺织等一批劳务输出品牌,扶持出黑林镇、大圈村等劳务输出专业乡、专业村。泰州市依托“春兰”企业龙头优势、传统技能优势、挂靠联合优势,开发出空调安装与维护、摩托车维修等十大培训品牌。仪征市紧贴市场需求,狠抓特色培训,逐步形成了浴池服务业、建筑装潢业、服装玩具业三大劳务品牌。实践证明,实施品牌战略,是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巩固和扩大农村劳务输出转移工作成果的重要举措。我们要加强协同,找到办法,在发挥现有教育培训资源作用的基础上,着力改造、完善一批教育培训机构,建设一批农村劳动力培训示范基地,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做精传统劳务品牌,同时加快形成一批新的优势专业和特色工种,创立一批新的劳务培训品牌。我们将按照省、市共建的办学思路,扶持建设一批省级就业培训基地开展特色培训,充分发挥其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
三是坚持培训方式的多样化。积极鼓励并大力扶持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订单”培训、“合同”培训,与用人单位建立经常性、紧密性协作关系,实施定向输出。鼓励支持苏北、苏中教育培训机构与苏南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办学,发挥苏北、苏中教育培训机构联接农村劳动力、苏南教育培训机构联接就业市场的优势,实现互惠互利、互补双赢。这方面的成功例证很多,如常州市与盐城市在开展劳动力对口挂钩交流中,积极创新培训思路,总结出贴近市场、订单培训,校企挂钩、定向培训,前所后校、联动培训,校校联手、基地培训,就业指导、岗前培训,企业为主、接续培训,政策扶持、“埋单”培训,社会关爱、夜校培训等多种培训模式;南京市鼓楼区全面开展引导性培训、一般性培训和特殊技能培训“三创三结合三层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思路,所有这些都是实践中探索总结的有效做法,值得学习、借鉴和推广。我们还将认真总结和积极推广农村劳务输出“培训券”制度,让农民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培训时间和培训工种,提高广大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坚持把就业率作为考核培训机构、拨付培训补贴的重要依据,实现“输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输出”的良性循环。
四是坚持培训就业的一体化。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企业实际用工需要,合理设置培训专业。当前,要重点开展机械电子、缝纫服装、餐饮服务、电气电焊、建筑安装等市场急需工种的培训,尤其要针对不同群体,提供特色培训服务。对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初三、高三毕业生,组织参加“两后双百”培训,培训内容以精密机床、电脑操作、电气电焊等技术含量高的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工种和就业准入工种为主;对年龄较大、文化较低、家庭负担较重的农村中年妇女,组织参加服装缝纫、餐饮服务等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工种的培训;适应县(市、区)工业园和开发区用工需求大量增加的趋势,组织农民直接参加园区培训,进而实现园区就地就业。进一步开展技能岗位专项对接服务活动,通过信息沟通、岗位匹配、职业指导、对口培训、跟踪服务,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达到促进农民就业和满足企业需求的双重目的。充分发挥劳动保障部门的职能优势,对进城登记求职的农村劳动者提供免费的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政策咨询等服务,实现农民工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和权益维护“三位一体”统筹安排,前后衔接,整体运作,不断提高转移就业的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