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罐子里拿出一块巧克力小甜饼给参与者们品尝和评价。其中,一半人面前的罐子里有10块小甜饼,另一半人面前的罐子里只有2块小甜饼。
实验结果符合预期,就像物以稀为贵一样,当看到罐子里只有两块小甜饼的参与者们,品尝后给出了更高的评价。供应量少的小甜饼让人吃了以后更想吃,也显得更贵。
这就是稀缺效应。机会越少越难得,价值就显得越高,吸引力也越大。所以,当产品限量供应后,能让消费者提高对产品的价值感知,而且也会增加产品的吸引力。
但是,饥饿营销不仅于此。上面提到的小甜饼试验还没结束,又开始了第二轮。这一次,同样是两批参与者。其中一批人品尝的小甜饼是从装有10块的罐子里拿出来的,另一批是从装有2块的罐子里拿出来的。
但是,他们还没来得及尝一口,就被实验人员拿回去了,然后从另外一个罐子里重新取出一块给他们——也就是说,参与者们都看到了两个甜饼罐,先看到的和后来吃到的不是同一罐。
第一组,先看到的是供应充足的小甜饼,吃到的是供应紧张的小甜饼;第二组则反过来,刚开始看到的是供应紧张的,后来吃到的是供应充足的。
而且与第一轮实验中同样是吃到量少小甜饼的人相比,他们给的评价还要高。
当产品由充足变成稀缺时,人们产生了比供应一直稀缺时更积极的正面反应。这意味着:比起一直稀缺的产品,刚变成稀缺的产品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这就是饥饿营销的第二层,只有少数人懂了,所以他们的饥饿营销活动的效果,会比普通人的更好。
我们继续说小甜饼试验。不得不说,沃切尔的实验设计的很精细。
其实,在上一轮试验中,当第一组的参与者们被告知要换一罐较少的小甜饼时,他们听到的通知是不一样的。
一部分人听到的是:“因为发错了,所以要换。”另一部分人听到的则是:“因为小甜饼不够分了,所以要换一罐少点的。”
结果发现:后者给出的评价更高一些。也就是说,当发现有人要跟我们争夺时,小甜饼的吸引力达到最高。
由于争夺,导致得而复失的东西,价值显得最高,吸引力也最大。
这就是饥饿营销的第三层,也是饥饿营销的真正含义,极少数人懂了,所以他们的饥饿营销,关键并不在于多或少,而在于制造争夺。
真正的饥饿营销,是在限量供应的背后,又制造了一个隐形战场。只有用户争夺的足够激烈,才能达到足够好的效果。如果你去看别人的饥饿营销活动,凡是没有效果的,一定是只知道限量,而没有设计出能让用户互相争夺的画面或者感觉。
看到这里,估计你已经有了不少触动。接下来,我们找个案例,再一次看看饥饿营销可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