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笑,跨界营销出现“1+1<2”的现象也不是没有。比如:跨界合作的品牌突然出现危机事件。
遗憾的是:大多数情况,“跨界营销”仅停留在“1+1=2”的效果层面。即:只是增加了产品/品牌的曝光量。
这也反映在:不少企业谈“跨界”的合作条件,首要考虑的是:双方“体量”对等。
最明显的就是:你的微信有多少粉丝,我的有多少粉丝?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的“跨界现象”是:知名品牌+知名品牌,通过互借“躯体”的方式跨界。
近日,ofo携手士力架推出“饿货专享单车”。这种士力架专属的小黄车将登陆天津、成都。此外,在北京、上海、成都、福州、广东使用 ofo小黄车的用户,有可能在骑行结束时收到一条免费士力架。
说到底,这次跨界营销,ofo对于士力架就是一个移动的广告牌。士力架对于ofo就是一个“买一送一”(骑ofo,就有可能免费吃到士力架)的促销广告。
当然,这样的“跨界营销”是有效果的,但效果只是停留在“1+1=2”的层面,即:增加了产品的曝光度、使用率。
这个层面当然很重要,但是对于更高级别的品牌塑造、品牌口碑传播而言,还是缺了一个段位。
更何况,受众的心里都有一个“边际效应”:当其它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时,所新增的产出或收益反而会逐渐减少。
也就是说:当增加的投入超过某一水平之后,新增的每一个单位投入换来的产出量会下降。
比如:当年Uber联合各种品牌玩“一键呼叫”的跨界营销,用户觉得有意思、很获利。但是时间长了,大家出现了“呼叫疲劳”,再送冰淇淋、下午茶,甚至稀奇古怪的,用户心里的“边际效应”已骤减。
此时,只有“1+1>2”的高段位跨界营销才能给用户带来一种自发的口碑传播,并将品牌形象常驻心间。
那么,什么样的“跨界营销”才能达到“1+1>2”的效果呢?
一句话以概之:两个品牌在一起,要能演绎一个新的故事;并且这是个值得体验的故事。
这就好比我们常说的:两个人结婚,要为彼此打开一扇新窗户,让彼此的世界更广阔。
再浓缩一下,“1+1>2”的跨界营销要能演绎一个新故事。故事要有“4个W+1个H”中的1个或多个元素。
What(主题)When(时间)Where(地点)Who(人物)How(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