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也是有规可循。从最初的拼模式,到拼资本,最后进化到平台和生态。我们发现,在这八年中,历经风口、不缺席、及时转型,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企业,也就是一直在“保持主动进化”的企业。
从这个演变历程,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流量和入口的演绎史。从博客、论坛、到qq空间、人人网、微博微信、网红,流量格局在变化,变化在哪?垂直化、渠道化、移动化、碎片化是主要特征。首先,流量越来越垂直化。在国外,很多品牌商投放广告,已经从传统媒体彻底转型到意见领袖、网红,未来的流量也越来垂直化、精准化,用户集中在哪里,广告就投向哪里。
其次,流量越来越渠道化。实体店的流量就不用说了,传统电商的流量主要来自淘宝天猫京东,社交媒体流量来自微博微信,能否更好的控制流量渠道资源成为互联网公司运营成功的关键,各个渠道的流量投入产出比也是衡量渠道好坏的标准。
渠道的流量总数是有限的,因为用户的注意力是有限资源,导致竞争对手对于流量的拼杀也是极其惨烈。关于拼杀流量,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赶集网曾请姚晨代言,花了5000万在全国大范围投放,导致当时的58流量下降很大,于是58花了一个亿请杨幂代言,才勉强打了个平手。
再者,流量越来越移动化,碎片化。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做流量,需要策略。需要搞清楚所属行业的用户是谁,用户获取信息的行为,渠道的流量走向,也就是明白这个行业的流量在哪里,哪些流量最优质,整个大盘的流量有多少。
从传统门店的“争夺地理位置”,到电商时代“争夺流量”,现在我们正式进入“争夺用户时间”的移动互联网营销战场。
于是大家想到了打造个人魅力,自媒体,推网红,找明星代言,讲品牌故事,做事件营销,提高服务体验度。
还有一种办法,让你的产品变得稀缺!这个就是品牌定位能做的事情了。
举个栗子,当年我的客户当中,有一个福建女老板,专门在互联网卖袜子的。通过调研试穿,我们发现她家的袜子没什么特别,但是有一个卖点可以推。就是她的袜子材质里,棉纺比例与别人不同,有排汗透气的功能。
于是我们帮她定位主打功能型防臭袜。别人家卖好看,卖质量,卖低价,她卖防臭,将这个概念做透,不同的传播,在各个媒介,最后让消费者逐渐取得心理认同,现在是属于闷声发财的品牌企业主。如何让你的产品和服务达到稀缺?
方法其实挺多的。比如产品功能、地域、时间、趣味性,我们会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提炼。这个也是品牌策划的核心,也即是所谓的品牌定位。
就是帮助你做一整套系统的执行方案,其实也是在验证定位的可行性。测试完可行后,接着为产品做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定价、产品描述,然后是渠道规划、业务拓展规划。
品牌策划阶段完成后,这些都只是战略规划阶段的事,重要的事你得把这个品牌包装得更值得信赖,传统广告公司会帮你做VI设计,一整套十几万上百万的都有,这个也是传统广告公司定位的品牌策划,其实对很多企业来说,没什么意义。
既然向互联网转型,我们建议您做的就是互联网品牌塑造。
互联网品牌塑造其实就分两部分,一个是内容,一个是投放。
以我们制定的为初创企业服务的套餐为例,内容方面主要包括品牌故事、品牌活动、品牌案例、品牌问答等,根据具体需求而定,关键在于内容的专业度和质量。投放的渠道包括百度系,如百科、问答、文库,门户系,如网易、新浪等,这些关于在于执行的数量和质量,量少很快被淹没,质量不行,排名上不去,不在首页。互联网品牌塑造是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的敲门砖,入门级服务。
它却能起到很好的品牌背书的作用。其实也是变相SEO,每篇文章留下链接联系方式,直接指向销售业绩,比做个网站烧百度竞价一个月好几万要强。
这个活看起来简单,其实真要自己做,就没那么简单了。一是内容的把控,二是资源的把控,有的压根发不出去,有的发出去能存活的少。便宜的供应商不懂内容策划,发了也白搭。
推广有潜规则的。说白了就是钱、时间和资源。有的人选择花钱买时间,有的人选择花钱交学费。一个道理。
资源方面看你重视媒介驱动还是内容驱动,真相是内容创意和质量要远远大于媒介驱动投放。仅仅依靠媒介,你会发现很多东西花钱做了没效果。
要有好的内容,也要有合适的媒介方案。内容驱动,看起来好简单,企业内部的人似乎都能做,其实和锻炼身体是一样的,需要训练,也需要天份。
如事件营销,这事先看策划,能不能做。一般高大上的广告公司报价动辄也是几百万预算。适合那些大中型企业,有一定品牌积累,想借机提高知名度。
和上文一样,内容和媒介是关键。具体看内容创意的牛逼程度、事件推进的层次感、媒介运用的技巧。
大部分做得好的事件营销一部分是运气偶然,一部分是靠钱砸出来的。而数据这东西,其实都可以作假。不可信其有,也不可信其无。
开户免费,充值,先做账户搭建,设置创意,然后投放,监控,做数据分析,很多账户为什么效果不好,因为内容方面不吸引人,投放粗放,转化率低,因此投入回报比低。
以公众号为例,微信公众号早在2015年底已经突破千万规模,主要玩家集中在自媒体,自媒体账号融资的爆发早已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