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所谓的技术红利,更多体现在技术实现能力的有限,为更多的媒体,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多的高成本低效率的媒体实体的存在,因为受到技术限制而存在的细分领域,垂直区域的发展机会,以具体的一个县市级的地方媒体,包括报纸、电视台、电台,一方面由于政策的刚性需求,其对于喉舌价值观区域传播的政策需求。
另外一方面也存在因为技术落后的原因,无法达到国家级和省市级媒体无法以低成本的方式传播到达该区域,双方向的原因,导致了其发展契机的出现。
而更为重要的原因,支撑曾经媒体价值看似得以放大的本质原因在于经济的自然增长,一个传统媒体作为新兴的媒体力量,从诞生到普及的自然演变过程带来的红利期,以及整体经济增长带来的自然增长需求,综合形成了其出现,发展,繁荣的根本原因。
按照今天的纯正的商业逻辑,以及政治逻辑和市场逻辑去分析,曾经媒体产业,作为一个最多接近于可以自我营生,或者接近于无法实现自我盈亏平衡的低效产能为主的行业现状,所组成的媒体产业来说,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其实并非媒体本身的真实价值的自然体现,而是拜政策、增长、技术等红利的所赐,以及天时的眷顾。
以主流的传统媒体,诸如人民日报等为例,其商业价值实现部分或许远不如其源自直接的政策性收入,以及间接的政策性受益;而地方的主流媒体,省市一级的机关报,和党媒也大多为此,虽然实现其自身的盈利,却大部分的贡献来自于非市场化价值变现的政策性红利为主,当然也衍生出了一些随着经济增长引发的增长红利机会,诞生的市场化的媒体,都市报、晚报体系等。
地方的市场化的媒体,一部分头部的因为其市场化运作的奇效,实现其自我增长,诸如南方都市报等都市类,市场化的报纸,一方面是因为其自身媒体能力和流量的价值,更多时候,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养活如此多的市场化的都市类媒体,更多也因为经济增长的自然促进,市场化的企业对于其价值观表达,市场营销的刚性需求,再具象一些就是其每年自然限定的,固定份额的市场媒体投放费用的供养。
而更为细分的三四线城市,以及区县的所谓媒体,几乎都是因为逆技术性红利(逆向,所谓的技术手段限制带来的“技术红利”)带来的,所谓的技术无法实现主流的媒体的深度细分的覆盖,以至于无法触及的地区有了客观存在的媒体需求,而自然而然产生的。
如此说来,我们可以宏观概括曾经的传统媒体的兴盛发达,更多时候是其享受政策、增长、技术红利的天时形势下,经济自然增长所赐的,非持续性的稳定性,非常规性的增长,而带有明显不稳定性的,时效性的综合红利。
而媒体本身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其价值创造的过程,或者说自身产业价值实现的手段和方法相对单一,或者说实际创造的价值对于成本的覆盖未必就能够实现纯市场化标准,或者严格意义上的划算,但却自然存在了,并且仿佛自身价值比较大。
为什么在这样的时间节点去为传统媒体的价值争论,去进行臆断和重新定义,并非要否定曾经存在的,并且本身具有合理性的传统媒体兴盛时期,而是在全新的新媒体生态体系下,在解决了技术红利突破等多重因素的促进之下,真切感受到媒体产业本事创造价值能力的有限,再反观其曾经的辉煌时期的传统媒体时代,其价值创造的所谓成果,或许只是一个幻想而已,或许并非来自其媒体的真本事,或许更多是拜红利和天时所赐。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能够看到当下新媒体盈利模式的困境也会成为所有人关注的焦点。
虽然,当下内容创业,新媒体创业成功案例十分多,包括咪蒙等自媒体广告价格的飞涨,以及不断的融资信息出现,不断的新媒体和自媒体项目被收购的信息等等。
这些都几乎是头部资源的非典型代表,一方面是因为其头部的先天优势,另外一方面即使其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也未必能够持续稳定的保持下去,何况很多所谓融资成功,靠概念估值活着的创业项目,还未实现自身的核心业务盈利,仅仅处在发展动态系统中。
而头部资源之外,数量有限的所谓成功案例,典型案例背后,是更多数量的,是整个媒体产业大头部分的媒体组织,和个人,包括自媒体无法,或者十分难实现自我盈利,或者持续稳定盈利方法匮乏的现实。
首先是内容直接售卖,虽然有当下得到、知乎、分答等所谓的知识付费,内容付费产品的出现,但是以经济学角度的成本核算,其内容产出的总成本和收益的对比情况,未必都是一门赚钱的生意,或者说能够直接实现盈利的好模式,更多还是体现在头部资源的集中式的流量和价值汇聚,更多的头部资源之外的所谓内容实现付费还是十分之难的。
另外一个层面,当下的诸多自媒体开放平台,各种类型的对于内容创作者的政策性补贴和所谓的广告分成,也事实上支撑了一些自媒体内容生产者的收入模式,平台动辄上亿的所谓补贴,确实是内容创业者的收入,但是其中存在巨大的反差悖论。
其一,这部分所谓的补贴,更多时候是一种奖励性质的补贴,或者可以理解为平台对于内容的廉价购买,从定价角度,一般都是以固定定价,打包“补贴”(实质上是一种廉价购买)的方式,给一个一定量内容的保底打包价的回馈,完全非按照内容产品的生产成本加上合理的利润的定价理论去定价,也就是说,所谓的补贴只是这部分内容生产的真实成本的很小一部分,而非其全部价值的体现。
其二,即使说这种补贴能够打平其成本付出(可以将一些诸如非全职做的成本节约下来),但是这部分内容所获得的补贴收入也未必就是其真实价值的体现,目前,今日头条、企鹅媒体平台、UC头条等等所谓的各种补贴的资金来源也都是平台本身的成本投入,为吸引自媒体人和内容付出的成本,而非这些内容创造的价值的真实反映,完全与最终的价值创造的结果分离。
其三,虽然也有一些平台,打着这些内容广告分成的名义给自媒体生产者以补贴,但是这些所谓的补贴也绝非其真实创造的所谓广告价值的体现,往往是夹杂了平台更多更大比例的纯正成本投入,补贴所谓的内容广告分成与最终补贴综合巨大差额部分而形成的名义上的收益,当下虽然不见得很多的补贴收入,广告提成收入,都无法全部来自所谓的真实广告收入分成。
其次是广告销售收入,虽然头部的自媒体账号能够实现广告收入的盈利,但是大部分的真实实现内容创业的自媒体都无法实现广告收入覆盖其自身成本的状况,虽然其当下有诸如投资等外部元素的支持,客观事实是,大部分的媒体都无法实现广告的独立盈利。
最后是劳动收益,以直接输出写稿等的劳动力时间的生意,包括帮企业进行文案创作的生意,以创业媒体为创业者提供媒体传播服务中的内容稿件的书写,其人员成本虽然很低,都无法被创业企业所接受,而一篇精华的人物专访的深度报道文章,其商业价值的衡量如果用市场化的标准,或者稿费标准,也几乎无法覆盖一个专业作者整体的劳动价值付出,就更不要谈以写作为生的成立了。
之所以说媒体产业不是一个拥有独立盈利能力的,经济学意义上的独立产业,是因为本身媒体产业的双重性所在,所谓的双重性就是媒体本身具备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双重属性。
当然我们去理解媒体产业更多以信息服务业的分类去理解,然而,这个产业与其它服务产业有所不同,其拥有自己独立成型的所谓产品,也就是信息内容,以报纸为例,其产出的内容需要附着到一个渠道载体,就是报纸上进行传播,以实现其信息服务的职能。
在这个过程中,也意味着其变现模式可以选择两个行业的核心特征来进行,如果是制造业则直接通过售卖自己的产品,诸如报纸,所谓的定价就直接以成本加上一定的利润为基础定价,并在此基础上的其它定价模式,都有其合理性。
然而现实中是无法做到的,以南方都市报为例,在辉煌时期的基本定价模式是定价大大低于其成本,按照粗略的成本核算,其单期综合成本在2.7元左右,而正式售价是1.0元,其中的-1.7元的亏损是报纸作为一个制造业,通过生产产品直接售卖模式实现盈利,或者能够达到盈亏平衡点的愿望无法实现。
因此,其必须依赖大量的广告补贴产品生产的大量亏损,期间,定价接近于成本价的巨大诱惑,与执行定价后导致的销量下降导致的广告收入下降困局,是一直困扰纸媒的基本问题。
另外一个层面,如果作为服务业,不依托于所谓的报纸这样的工业品作为其主要产品输出,以其信息服务能力为核心能力,直接为客户提供信息服务,所谓的直接售卖无需要载体承载的服务,诸如情报类,诸如顾问咨询类的服务,则大众媒体属性,媒体的公共属性又无法得以保持,则意味着传统纸媒失去了其大众媒体的属性,与一般意义上的数据调研公司,市场调查公司无异。
如果将其核心定位确定为服务业,在服务业的核心价值创造原理是,要么是中间体验的付费,要么是最终结果原因的付费。
具体表现在新闻信息提供给客户能够实现其良好体验,使其愿意为其付费,曾经的传统纸媒时代,如果缺少一个很好的载体,去直接传递新闻信息几乎是不可能,如果要实现个性化的服务,一对一的服务,则服务者数量又是远远无法达到需求要求;
而如果为结果负责,在对于新闻信息服务的质量要求十分之高,以证券投资领域的二级市场的情报信息服务为最为典型,只有能够直接使得信息情报可以轻松变现的服务,才能够直接被客户认同,其价值才能够得到实现。
因此说,虽然具备双重属性,制造业和服务业,但是天生的产业属性决定了,任何独立一方属性的价值实现模式,都无法支撑一个媒体产业完整的商业闭环,因此,传媒行业,从其天然属性上就决定了,必然是多种价值变现模式综合才第一支撑整个产业存在的现实,也注定了单一盈利模式支撑一个媒体产业项目的梦想几乎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