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传统行业,工作“稳定”的本质决定了整个行业的人只要稳定地做那些几十年不变的事情,于是绝大多数人在工作两三年之后就会停止成长,不再有能 力积累,也不太可能获得真正有效的新能力。然而当行业外部的野蛮人开始颠覆行业的时候,行业内原来的大部分人都由于长期没有新能力的积累而出现不适应。这 便是这个时代最残酷的现实。
这是一个在不断变得更好的时代。因为移动互联网使得信息流动成本越来越低,一个人的能力被埋没的可能性趋近于零。能力越强的人,获取信息的速度也越快,因此也变得越来越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表面看不出来,实际差距非常大,甚至无限大。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特点。
学习能力在当前这个时代已经不是一种优点,而是一种必备的属性。我和很多企业主聊天的时候,他们说他们现在招聘的唯一标准就是学习力。因为,对于创 业公司来说,很多事情都是在创造,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没有人做过的。没有范例,没有标准,完全需要依靠员工自己的感悟力、学习力,才能做好。
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工作没有标准,因为工作本身就是在创造标准。这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比如,我们团队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全新的,前无古人,完全依靠团队的创造力、想象力、学习力。这是当前创新企业的常态。
很多人都知道学习很重要,但是不知道怎么学,所以干脆不学。这可能是我们的教育体系导致的,我们需要别人给我们一个明确目标才知道要怎么做。考试的 时候,需要老师给我们勾重点才知道什么是重点。这样的教育方式对我们进入到工作之后非常不利,因为没有人给目标、没有考试之后,我们的学习力突然消失了。 而国外的教育体系相对更成熟。老师给出project的方向,甚至连方向都没有,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然后自己找资料,分工协助,共同学习。这样的教育 体系根本就不是为了应试设计的,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在工作之后,我发现国外教育出来的这种思维方式是我成长的宝典。我根本不需要领导给我下达工作或者学习目标。我自己就会给我自己安排很多要学习的东 西,然后依靠书籍、杂志、互联网就可以把大概的知识框架搭建起来。这样的知识体系只有理论知识,没有经过实践的考验。比较容易出现“肤浅”的情况。然后, 我再通过关系和相关人士聊天,或者去上他们的课程,这样就可以搭建起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这里也提供三个我自己“勾搭”人的方法给大家。
有些人问,没有像我一样的关系怎么办?其实,我一开始也是没有的。但是。真的很感谢互联网时代。让我们和大牛之间的距离很近。我有个习惯,每读完一 本书籍之后,我一般都会到豆瓣上mark一下,然后发一个微博。有时候,这本书的作者就会主动转一下我的书评,或者给我点个赞。如果有些书,我觉得写得特 别棒的,我还到微博、知乎上去私信这个作者,告诉他我读书的感受,一般作者都会回。这样就可以和作者深度交流一下。聊得好的,甚至会直接加个微信。
这里特别提醒大家,加了作者微信之后,不要常常去骚扰他或者直接问他一些很琐碎的问题。一般牛人的时间都是非常宝贵的。所以,你可以系统性地整理自 己的问题,用专门的时间一次性问对方。问完之后,一定不要忘记给对方发个红包,以表示对作者的感谢。多少不重要,付费是一种对作者的尊重。平时默默关注牛 人的朋友圈就好,他分享的文章多看看,自然就和作者的那个领域贴近了。
这时代还有一个成本很低的学习方式,就是微课。有些大牛为了宣传自己的新书或者理论,愿意在微信群中上大课。每次上课的费用很低,一般都少于100元,就可以听大牛讲上1个小时左右,还可以和他们互动,非常方便。
在这里提醒大家,要自己先学习再去上这些课,否则就算和别人的交流,也会局限在一些入门的问题上。只有问题越细致,获得的收益才会越高。对于在传统 企业的用户,如果直接去问一些互联网大牛怎么转型的话,你一般不会得到特别好的答案。因为,这些大牛不一定很熟悉你的行业或者你的产品,所以他的答案一般 都会很大,启发性不够。所以,在提问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要把自己的困惑点转到对方的行业的类似问题,这样别人给的答案的料更足。
学习是个很广泛的行为,我们不要为了学习而学习。从我的经验来说,一般跨界的交流往往是收获最大的,效果甚至比同行的直接交流启发更大。把别人行业做的好的东西搬到自己的行业,常常有种“降维打击”的效果,而这才是最大的创新。
Linkedin发现那些最优秀的员工一般都是和外部交互次数最多的,这样最有可能触发跨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