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明确一个基本论点:探索期产品的运营目的不是为了获取大量用户,而是为将来有一天自己能够服务好大量用户做好一切必要的准备。包括:产品功能上的、产品使用体验上的、产品风格和氛围上的、服务能力上的。
此外,我们也可以借2011-2012年间的知乎与2010年前后的新浪微博,来看看探索期产品的运营方面有何相似之处。
他们都选择了较为封闭、有限制条件的运营方式。无论是知乎还是微博,早期都采用了“邀请码”的机制,以邀请码来控制用户绝对数量的增长。而知乎更是一直在长达2年的时间内都保持着邀请码注册的机制。因为邀请码的存在,他们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早期产品氛围的纯度及可控性。
除了凭借“邀请码”而来的用户外,他们在早期都通过运营邀请了一群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大V”加入进来使用产品,如知乎上的李开复、雷军,微博上的黄健翔、郑渊洁等,这群大V既成为了早期产品的忠实用户,又凭借自身的影响力持续在给产品带来新的关注。
他 们对于早期种子用户都给予了各种“无与伦比”的关怀。如知乎的@张亮(就是创新工场那哥们)、@张亮Leo(是的,就是我的好基友,写了《从0开始做运 营》的那个胖纸),微博上的郑渊洁等等,都在知乎和微博发展早期借由自己的积极活跃获得了大量的粉丝关注,放大了自身价值。此外,很多早期知乎和微博的核 心用户们与知乎、微博官方间的关系一直都保持着一种很紧密的状态,他们认识众多的知乎、微博官方员工,甚至迄今仍然会经常受邀到知乎办公室做客,参加各种 知乎组织的活动等等(表问我为啥知道)。
至此,我们或许可以总结一下,对于一款探索期的产品而言,常见的运营要点有如下几个——
挑用户。尽力通过各种方式把可能会对你的产品带来伤害的用户(比如那种典型的走到哪儿骂到哪儿的“喷子”型用户),或是你暂不具备能力服务好的用户(典型如知乎在早期只关注创业、互联网相关话题)在早期拒之门外。
尽 可能通过邀请、BD等各种手段找到一部分“活跃”、在小圈子内“有影响力”的名人领袖型用户成为你的早期种子用户,然后通过服务好他们,让他们愿意自发为 你背书,传播你的产品。他们的信任和背书,对于一款早期产品的价值是巨大的。且,对于这样的用户,如果你能服务好一个,很容易就能影响到一群人。
对你的种子用户一定要给予各种额外关注,让他们感受到,在这里做一个用户与在别的地方做一名用户的感受是显著不一样的。这个逻辑其实也很浅显:既然我们已经说了早期产品的体验可能会很烂很不确定,自然需要运营端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给用户一个愿意留下来的理由。
通常,如果你发现你的产品用户认可度和种子用户活跃度已经很高,用户的增长速度开始显著加速的时候,你可能就已经渡过了探索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