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频次顾名思义是客户在固定周期内的消费次数,消费频次和消费场景有天然关系,例如大多数用户可能一天点一次外卖,两天看一次电影但绝对不会三天进行一次旅游。高频次的app更吸引投资者,因为高流量是消费的基础。但是高频次消费也意味着消费门槛低,所以高频次的消费行业大多是红海,此类的app也不例外。就像滴滴与优步、饿了么和美团外卖、猫眼电影与格瓦拉,如果 没有高明的营销手段或者独特的核心竞争力,app很难吸引用户一直复购下去。商家不可能一直做低价活动,而他的竞争对手们的低价活动会一个接着一个。这时 候培养用户忠诚度至关重要,于是这种高频可替代的消费行业积分商城都比较完善。无论是滴滴还是饿了么都会利用自己流量高的优势通过置换资源等方式换取奖品 给到用户。
“消费深度”这个词是笔者自创。笔者认为区分消费深度的标准是用户在消费过程中是否需要提供更多的基础信息。
这些会员的基础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了这些基础信息无论是产品角度还是运营角度都可以做进一步挖掘,策划出体验更优的产品、运营出更贴合用户的活动。
就像消费频次高频打低频好打一样,消费深度是深度打浅度好打,阿里巴巴以支付宝为中心衍生出众多业务线。很多初具规模的公司希望可以拿到这部分用户信息,纷纷开辟自己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即使做不到吸储也可以抓取到一部分高质量的用户信息。
除了支付宝这种互联网金融外很多行业具有天生的深度消费场景,比较明显的就是火车票预定和机票预定行业以及酒店行业,因为此类消费会留下大量的基础 信息。例如12306无论是在注册还是买票过程中留下的基础信息是无数商家想要的,因为通过12306上的消费结合会员基础信息,商家有无数的营销手段和 产品线衍生。当然用户留下这些基础信息的原因是行业垄断和对官方的天然信任,12306也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基础数据没有泄露,当然12306不需要考虑 复购的问题,也不需为提高在交通上的占有份额而努力,所以没有积分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