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来看,前一种场景是真实用户场景,但是这样的用户实际上与我们的目标用户群体不太一致:她们经常是临时起意做美甲,而非规律性美甲(不是黏性用户);她们美甲中社交的需求要大于对美甲本身的需求(能跟闺蜜聊天最重要);她们中大部分人的美甲消费预算很低,并不是能接受中高端价位美甲的用户。
后一种场景的话更不用讨论了,纯粹是在优惠阶段有非目标用户想占便宜,便宜当场占不了,自然就会不满(真正的美甲用户则可以接受通过预约途径去尝试)。
所以,通过分析场景我们得知,这样的功能并不是当前必需的功能,我们也就暂时不考虑了。
很多事情场景会起到这样的作用:通过使用场景判断出在该场景下的用户是怎样的用户、怎样的使用习惯、怎样的使用状态。这些有利于分析这个功能是不是该做的。
比如面向高端用户的音乐产品几乎不需要解决在地铁中的使用问题,这些用户不是在市场定位中的主要用户;比如做上门服务的餐饮产品也不必解决用户非要堂食的问题,道理也一样。
嗯,例子可能不太恰当,因为这些看起来似乎通过简单的用户分析也能得出来。不过很多时候需要结合场景去看才能更明晰。
4.让团队对产品的理解更具体
这属于一个附加的好处,就是整个公司如果都完全清楚自己的目标用户的使用场景,那很多事都不会出错了。
用户画像+用户场景+产品用例,基本就相当于一套完美的产品设计、研发和运营指南。
研发知道抢拍功能的场景,就会牺牲更多相机稳定性、对焦、调整曝光等来满足速度——有很多是产品所不了解的,也不一定能定义出来的。
运营知道抢拍功能的场景,最大的好处自然是可以丰富在宣传时讲的故事,把产品原本的初衷表达出来。
你只是表述功能给别人,就好像你说他很有钱不如说他开的是奔驰更让人容易理解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