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朋友是做减肥类公众号的,在做这个公众号的同时,为了夯实自己的用户梯队,他搭建了几个减肥社群,把公众号里的很多用户都拉到这个社群里,来督促大家一起努力减肥。
朋友对这个社群真的是很上心,花了大力气去运营它,每天都会让社群成员们汇报自己的锻炼成果,每周汇报自己的体重,以此来督促和鼓励大家减肥。
按理说,这个社群的所有用户都是奔着减肥去的,应该说用户目标和属性趋于一致,但后来发现,即使是在减肥这件简单的事情上,用户的属性依然呈现了不同的层次。
比如有的用户超级肥胖,他的目标是减到微胖;而有的用户呢,则是从微胖向正常身材减肥;还有的用户呢,并不胖,只是向健身的方向去努力。
用户目标一致,但属性不同,结果朋友又把这些属性不同的人归到了一个社群中,这就造成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比如周末举行的登山活动,微胖和健身用户都很享受其中,但这个活动对于超级肥胖用户来说这就是噩梦;做健身操这种活动,超级肥胖的用户很乐于参与,但健身用户却又不太热衷。
而在大家互报体重互相打气的环节也是,超级肥胖的用户好不容易减了一些体重,但健身用户爆出的体重对于他们来说则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尽管他们也在努力减肥,但依然会感到很气馁等等。
后来,我的朋友很快察觉到了这个问题,果断的按照体重进行了分群,将目标一致,用户属性趋同的人归到了一起,从而更好的稳定住了社群的局面。
所以我建议大家在搭建社群的时候,哪怕用户们的目标是一致的,但也不要什么用户都往里面拉,而是分析好用户的属性,进行有规律,有条理的划分,才能让社群更加稳定。
就好比都是为了努力学习,但一个初中生怎么会愿意混进小学生的队伍里?
我加入过各种类型的社群:互联网的,运营的,美食的,学英语,早起的,等等等。
我觉得很多社群的运营都有一些很严重的共性问题,这个共性问题主要是集中在以下两点。
闷到在他们在这个社群里完全没有存在感,没有聚合力。
大部分社群为什么会死气沉沉?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运营人员较为内向的性格或者是工作繁忙,所以没有很好的调动起社群的气氛。
所以我建议各运营团队在招募社群运营时,一定要找那些性格开朗,愿意聊天,善于沟通的人来负责。而且在一个社群刚刚搭建起的一到两周内,社群运营者们最好能一直活跃在社群内,插科打诨,鼓励发言,调动气氛。当随着成员们慢慢熟悉变热络之后,运营人员再慢慢退居幕后会更好一些。
另一个问题就是,我发现现在大部分的社群运营在新人引入的时候都缺少“无缝连接”的运营思维。
比如我加入一个社群后,没有人招呼,没有人介绍,没有人注意,我就一直在那被晾着。冷冷地看着大家热火朝天的聊天,直到几天后,才有人注意到我,甚至根本到最后就没有任何人注意到我,我就莫名其妙的泯然在里面了。
比如新人来了之后会要求他改名片,会发表情,鼓掌,送花等等,这些虽然已经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但还是不够。应该做到让“运营的缝隙”再小一些。
我之前有加过一个“每日早起”的社群,这个社群在这一点上就做的非常好。一位朋友把我拉进去之后,里面的群成员像本能一般表示欢迎。同时管理员,运营人,以及副管理员,很快的加了我的联系方式,首先友好的向我介绍了一下他们的社群,同时了解了我的一些基本情况,并且邀请我在当晚的新人环节上介绍自己。而在新人介绍完之后,我还得到了一份社群成员的简要介绍,同时该社群还为我进行了成员配对,来让老成员引导我快速融入他们的早起打卡活动中。整个这一套流程下来,我从进入该社群到最后融入,丝毫没有任何的慌张,陌生之感,而是每一步都有人接应,这个用户体验当然会提升的更为舒爽。
所以对于社群新用户的引入仪式和流程,我认为应当是更加细致且紧密的,毕竟一个人突然进入了陌生的环境,如果可以通过运营的手段化解他自我防备的本能,那这个用户对于你社群的归属感,我相信无疑是大大增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