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变现之路是一个轮回,从最开始的时候,大家不信任互联网广告的投放效果,到后来迷信互联网的流量,再到后来对互联网的流量失望,最终走向了今天,所有的平台都号称自己可以进行广告的精准定位。
迷信流量是快播、狗狗、百度MP3以及迅雷等产品可以快速崛起的原因,但是随着流量市场不断被效果检验,人们这才逐渐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流量都有价值。
一些通过擦边内容而聚集流量的平台,在效果和法规面对轰然倒塌。
然而滴滴快的和O2O外卖的补贴大战再一次点燃了这些平台对于流量的迷信,在疯狂的补贴当中大量的伪需求被炮制出来。
忘了在哪个地方听到了一句话,某平台的创始人说,在产品刚上线的初期阶段不要烧钱,先让产品自然运作一段时间,看看用户到底是为了什么而进来的,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
当然这话我们需要辩证着来看,因为有些市场,用户的需求是非常明确的。
比如出行需求以及对传统出租车市场的反感是明确的,通过补贴来快速占领市场是可取的,但是前提是平台拥有强大的融资能力以及整合能力。
但是当补贴成为所有平台的常态之后,抑或者所有的平台都在降底补贴额度之后,平台和平台之间比拼的,就是司机的整体素质以及服务了,最终决定平台能否胜出的筹码回归到了基础能力的比拼上面。
O2O外卖市场最终比拼的,也是整体餐厅的水平、风格、服务以及菜品味道这些基础能力上来。
但是很显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这么想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大量的平台依靠有毒的内容在攫取流量,快速的做大自己的市场份额。
我们看到无数的企业在拼命的追求十万+,在研究干货在写些什么,在贴着热点秀下限,却对自己的基础问题视而不见。
正如开篇的时候我所讲的,那个寻求推广的商家,寄出来的产品包装粗暴,一箱桃子烂了将近一半,我们可以想见在这样的情况下,用户的流失是巨大的。
获取用户的成本已经高企,很多平台和企业,一边抱怨获取新用户之难,一边却肆意的任由老用户在流失。
在这个烧钱烧红了眼的商业世界里,所有人都患上了焦虑症,都担心自己会是下一个被市场淘汰的人,所有人都在寻求快速见效的方法,哪怕明知有些东西是有毒的,也义无反顾的扑了上去。
所有人都在追求快速爆发,却让用户在基础层面不断流失。
十万+、流量和用户数,正在让我们逐渐丧失“基础能力”,我们澡也不洗衣服也没穿好,胡子邋遢的站在了世界面前,告诉别人我们真是个好人,你们一定要来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