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具体是谁先提出的我不知道,但的确有不少人都在这样说,也都在这样做…
很多人都认为扁平化的LOGO是新时代的象征,因为扁平的图案才更加简洁,也更适合在屏幕上进行展示。
这就是为什么京东要把自己的LOGO从一只“立体狗”变成“平面狗”…
之前,MINI就推出了自己的新LOGO。不出所料,它变得更加扁平了。
其实,这是一种很不明智的做法,尤其不值得其它车企去效仿。
首先它降低了“行业识别度”——如果你事先不知道MINI这个牌子,让你看新LOGO,绝对猜不出它是个汽车品牌。
另外,带有立体光泽效果的LOGO,才更能向人们暗示“这款车不错的工艺水平”,因为越立体越能体现工艺。
最后,立体的LOGO与真实嵌在车上的牌子,在视觉上也更加统一,不容易产生混淆。
所以,汽车的LOGO,最好就保持写实风格——就是要立体,就是要有光泽,千万不要为了简洁而简洁。你需要做的,就是让它的光泽和质感更加动人。
当然,任何事都不是绝对的。如果你就是想突出品牌“未来黑科技”或“互联网属性”之类的特征,那或许也可以通过“扁平化”来实现这一目的…
学习的最大敌人,就是明明只学到粗略的皮毛,却以为掌握了普世的真理。
任何理论和方法,都有它的局限。千万不要为了省脑力,就始终只用一种方法去解决每一个问题,也不要只用一种标准去衡量每一个事物。
所谓的“书呆子”,就是指那些只沉浸在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而不知道外界还有很多他不知道的知识,不懂得变通的人。
其实就是之前说过的:不管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一定要试着去寻找反例,用辩证的眼光看清它的虚实,而不要一味的盲信。
包括那句经典的名言——做营销,不要违逆人们的认知。
这句话就一定是正确的吗?如果当初的伽利略为了顺应人们的认知,改口说“地球是平的”,那他现在也不会被世人传颂了。如果现在的孟山都公司为了顺应人们的认知,放弃对转基因的研发和宣传,那这家公司以后估计也没多大价值了。
所谓的“顺应认知”,可能只是为追求短期利益而对真理进行的妥协。(毕竟,真理往往是反认知的,而要想改变人们的认知,往往又需要很长的时间)
最后,关于“理论有没有用”这个问题,这里就多说一句:
什么是理论?理论的本质就是解释。如果我们遇到任何事都不需要知道它的成因,那理论的确没什么卵用。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就掉下来吧,没什么好稀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