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行法律、法规对工程合同造价及其管理的主要规定(详见附件)
(1)《建筑法》第18条对工程造价只作原则性规定;
(2)《招标投标法》第33条对投标人不得低于成本价作强制性规定,第41条对评标委员会评标适用合理低价中标的规定,第46条对履约保证金作规定;
(3)《合同法》第16章"建设工程合同"第269条对工程价款的支付作规定,第275条对建设工程合同包括造价及价款支付等主要内容作规定,第279条对工程质量和造价关系等作规定,第286条对工程价款优先受偿作规定;
(4)《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10条对发包人不得迫使承包人以低于成本竞标工程作强制性规定,第41条对工程保修作规定。
2、行政主管部门对工程合同造价管理的相关规定
A、《工程造价咨询单位管理办法》共36条,2000年3月1日施行;
B、《造价工程师注册管理办法》共31条,2000年3月1日施行;
C、《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共24条,2001年12月1日施行。
A、《关于控制建设工程造价的若干规定》共10条,1988年1月8日施行;
B、《关于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定额工作的意见》共5条,1986年3月11日施行。
A、《工程造价咨询单位执业行为准则》共10条,2002年6月18日施行;
B、《造价工程师职业道德行为准则》共8条,2002年6月18日施行;
C、《工程造价咨询业务操作指导规程》共27条,2002年6月18日施行。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讨论稿)中对工程造价的10条规定
二、拖欠工程款的现状以及产生新的拖欠的五种潜在原因
1、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近年拖欠工程款相关数据
(1)2001年底全国被拖欠2787亿元,是1996年1362亿元的2倍;
(2)2002年底全国被拖欠3365亿元,2003年底增长到4000亿元;
(3)统计的数据是建设期未拖欠,被统计的企业约占总数54%;
(4)其中拖欠农民工工资数约占拖欠工程款总数的10%。
2、产生新的拖欠的五种潜在原因
(1)由于工程进度款不足额支付造成的施工过程中的拖欠;
(2)由于合同无预付款和风险系数造成的材料、设备涨价引起的价款;
(3)由于发包方不及时办理增量变更签证引起的拖欠;
(5)由于建设工程合同按总造价预留相当比例的保修金引起的拖欠。
1、垫资开禁带来的从招标开始加强行政管理的新课题,以及承包企业垫资施工的可行性分析和可能遇到新的法律问题及其对策。
2、工期在价款结算中的计价依据,工程开、竣工的概念和认定,施工企业加强工期顺延书面催告的签证及其针对性管理。
3、明确合同计价方式及其结算标准的重要性,合同约定不明和操作中的疏漏的危害性以及法官审理时的自由裁量权。
5、解决拖欠工程款包括垫资款利息的五种不同情况,利息起算的相关规定;加强月工程量报表确认以及进度款催收管理的重要作用。
6、“黑白合同”的产生原因主要是标后让利和规避政府监管,其条款、内容区别主要是计价方法改变,标后让利的违法性及法律的强制性规定,“黑白合同”的计价标准与中标确定的有关造价的实质性条款是否一致,“黑白合同”的计价依据以中标并经备案的合同约定为准。
7、合同约定固定价格的种类以及具体操作方式,除合同无效以外不论以何种方式固定造价,当事人不得再行要求重新鉴定;固定范围以外的增加工程量和变更签证的价款确认的具体处理方法。
8、为切实解决拖欠工程款,应切实解决发包人拖延结算的处理办法;承包人应加强分阶段预决算,按合同约定期限及时送达工程决定书,合同内容应明确发包人逾期不确认结算以送审价为准的相关约定。
9、司法实践中解决造价争议的方法通常是司法鉴定,造价鉴定的申请应在举证期限内提出,鉴定应明确计量范围、计价依据,造价鉴定的六项基本原则以及法院的依法采信。
10、审价和审计的区别;最高人民法院对审计问题的两个司法解释;审计结论是行政监督结论,不能改变当事人合同约定的计价方式和结算结论。
1、《建筑法》第18条:“建筑工程造价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发包单位与承包单位在合同中约定。公开招标发包的,其造价的约定,须遵守招标投标法律的规定。
引用法条
[1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第六条
[1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1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1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第二十条
[1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第二十一条
[1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第二十二条
[1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第二十三条
[1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第二十四条
[2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第二十五条
[2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第二十六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