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许建东认为,目前我国提供建筑参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历经4次修改,测量标准已与国际接轨,并不落后,采用地震峰值加速度来衡量,是国家强制性技术标准。但真正落实建筑物的防震标准,关键在于国民财力和严格的施工质量。
按照《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要求,此次地震震害严重的汶川、北川、绵阳、都江堰等地区大多处于7度设防区。“但并不是7度设防就可以抵抗7级地震。”。
此次汶川地震震级为8级,但四川遭震各地的地震烈度程度却不一,这次地震的极震区烈度高达11度,按照7度设防的房屋,在9~11度的情况下,大量倒塌也并非是不可预料。而在成都市区内,地震烈度是7度,医院等按照8度设防的建筑基本经过一般维修均继续使用。
我国在设防烈度的基础上,制定了抗震设防的“三水准”,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如果是7度设防,按照这个水准,低于7度烈度,建筑应安然无恙、达到7度则还能继续使用,高于8度也应保持屹立不倒。“至少房屋的主体结构不毁坏,倒一面墙也是可能的。”。
中国地震局原副局长、地震专家何永年在这次地震发生之后,在公开场合也对此进行过解释,他举例:唐山地震时,唐山按照区划是不设防的6度区,遭遇11度那么高的烈度,整个城市大部分建筑马上坍塌,但是有一个面粉厂没有倒,因为它是按照乌鲁木齐的图纸盖的,而乌鲁木齐是8度区,所以这个面粉厂虽然遭受11度的地震烈度,虽然有破坏,但是没有散架。只要架子不散,人就可以保全。
何永年认为,觉得按照国土规划确定的防震指标建造房屋非常重要,这个事情不是很容易,但一定要努力去做。今天我们国家的经济力量,以及建筑技术力量都是可以做到的。
理论上,7度设防的房屋难以抵御11度的烈度,但在实际中,来自土木工程方面的专家则认为,真正符合抗震设计规范的房屋,在地震时可以发生严重变形,但不会立刻倒塌,即使倒塌也不会发生毁灭性坍塌,这样还可以给尚未逃跑者留下一些生存空间。
这次建设部提出,提高公共建筑的抗震水平,是在烈度区划的基础上,将未成年人员密度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弱的校舍再提高一级。许建东认为,事实上,地震烈度区划是提供一个概率和一个参考,建筑设施可以单方面提高质量,他担心的是,我国的财政可能无法完全满足全国的建筑物都达到这个标准,但是经过汶川教训,学校可以先行。
如果将公共建筑抗震水平提高,按照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的设计理念。那么将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定为8度,就可以抵挡在抗震设防烈度基础上提高2~3度的11度烈度,也就是即使发生罕见的大地震,即使在烈度达到顶峰的极震地区,坍塌时仍然可以保证人的逃生时间。
按照工程投入计算,有业内测算数据认为,如果将建筑的7度设防提高到8度设防,根据不同的建筑物,其成本投入预计将整体增加10%~30%。“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在日本这样的经济发达国家,可以做到建筑防震的投入充足,而在我国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或许还很难达到。”。
目前,我国对地震烈度分为12度,而根据现有的工程技术,抗震设计规范最高设防到9度。影响烈度的大小有下列因素:地震等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土壤和地质条件、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