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将时钟调回今年1月,张小龙首度缺席微信公开课,但是却带来了自己对微信产品的一个反思:相对公众号而言,我们缺少了一个人人可以创作的载体。因为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能天天写文章。
无论是朋友圈,还是微信公众号最初上线时,微信都是以“人人皆可创作”为出发点,而在创作载体上,视频或图片表达比文字的门槛更低。道理很简单,不是每个用户都能开公众号写长文,但都可以用视频来记录生活、发照片来表达情绪。
微信在设计产品时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例如朋友圈默认是发布图文或视频,只有长按才可以单发文字,而视频号目前也是支持视频和照片配文字的内容形式。
从创作形式上看,视频和照片均可随时随地拍摄并快速上传,这一方面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网络基础设施条件完备,拍摄工具更容易实现。
更重要的是,随着技术升级带动短视频消费的增长,短视频内容创作的热情也被同步调动起来,再加上视频记录的低门槛,供需两端同步优化也预示着视频时代的到来。
本着“人人可用的创作载体”为出发点,用户在视频号中表达真实自我同样无妨,并且在兴趣推荐的层面上,微信依然保持着高度克制。
不止是内容端,微信的克制同样体现在视频号的生态连接性上。
目前,微信视频号除可植入公众号链接,支持在朋友圈及群聊中转发外,对于微信生态的连接并未全面放开。
在产品本身设计上,视频号目前还没有私信功能,除朋友关系外,用户与粉丝之间仍然是弱连接;同时,视频号现阶段的剪辑工具也较为简单,未来微信有望针对视频号,推出功能更丰富的剪辑工具。
更关键的是,视频号尚未连接小程序、搜一搜等微信生态内的重要应用,这些未打通的功能,都是视频号在商业化以及新入口上可探索的想象空间。
腾讯2020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微信小程序日活已突破4亿,较今年1月的官方数据高出超过1亿人次,视频号若与小程序打通,将会是用户流量的再次放大。
更关键的是,小程序拥有丰富的商户资源,如若与视频号打通,商家将拥有新的品宣阵地,广告业务会应运而生,这对形成视频号的商业化生态有巨大增益。
从微信的角度出发,实现上述功能连接的关键不是微信“能不能做”,而是“想不想做”的问题。一项功能升级能否落地实现,关键要看其是否与产品原则相协调,对微信而言,这个原则就是克制。
视频号当然可以迅速连接小程序,但会极大地打扰到用户,这违背了微信的克制原则,而目前的微信视频号入口,同样也没有全量开放。
以克制为本,微信视频号将最大程度调动创作者积极性。
当然,从产品体验优化的角度而言,视频同样需要迭代,目前简单的产品形态并不能充分满足用户需求,包括无法拖动时间进度条、无法暂停等等。
目前的微信公众号正经历这样的“小碎步式”迭代。今年以来,微信公众号经历了多次调整,包括上线付费内容、增加文章专辑、订阅信息流乱序显示等,而其它内容平台常见的“评论多次回复”功能,微信公众号也是在日前才实现。
为充分满足用户需求,产品必然要不断迭代,但过度开发视频号功能,同样有违微信的“克制”原则,而在微信各项功能的数次迭代之中,保持“克制”与满足用户需求之间的平衡,对微信而言至关重要。
平衡克制原则与满足用户需求,视频号或将成为其中典型代表。
综上来看,视频号正处在红利期中,不同于快抖的算法分发方式,令其具备构建真实社会的底层基因;再加之视频号连接微信生态的可能性,以及产品本身的克制力,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石。
所以说,创作者保持长期内容生产力将是关键,通过不断积累优质内容,待全量开放时继续领跑其它对手,视频号玩家才能真正将红利转化为可见收益,紧紧握在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