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1976年引进招投标模式,至2011年,已经30余年了。招投标制度的推行,使工程的发包从计划分配为主转变到以投标竞争为主,工程承发包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1].招投标形式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管理制度相适应,具有适应现代工程管理和适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双重优越性,是一种比较好的工程承发包形式[1].招投标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招投标制度在提高经济效益,推进体制改革,培育市场体系,乃至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官方统计,全国专业从事招投标代理的机构达5000家之多。2000年《招标投标法》实施后,招标投标活动步入法制化轨道,全社会依法招标意识显著增强,招标制度逐渐深入人心[2].建设工程的招投标初衷体现:公平、公正、公开、诚实守信,择优定标,确定承包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新事物、新政策不断涌现,招投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事与愿违的情况。
1.1.1 招标人不能对不符合条件的企业信息进行有效识别,不能正确下达“通行”与“截留”指令,不法招标人受到利益驱使,通过低资质向高资质挂靠,无资质向有资质挂靠,蒙混过关,出现“正规军中标,游击队干活”的非正常现象。
1.1.2 招标人对相关信息“屏蔽”与“公开”倒置。招标过程中对于应该公开的信息不公开,使得大量有条件的投标企业不知情或知情不及时而没有机会参加公平竞争。相反,招标人跑风漏气,给违规违法行为预留了大量的作弊空间,招标人把本该屏蔽的信息却在投标人之间相互流通,最终形成恶意的围标串标。
1.1.3 假公开招标,真“私定终身”。某些建设单位在招标前暗中敲定承包商后,随便选定几个承包商前来投标,制造公开招标的假象。
1.1.4 业主利用招标中的强势地位,将清单存有的不准确风险转嫁给投标方[3].
1.2.1 承包商获取中标的方式和方法
(1)承包商通过各种手段获得业主的支持,形成私下交易、暗箱操作等“默契”以提高投标的准确性,这是一种看不清、理还乱的关系,极易产生腐败[3].
1)串通入围的3~4家企业控制报价的加权平均值,增大中标概率;
2)本身入围的多数企业是由一个非法中介人控制,使报价能尽量靠近得分的最高点位,以确保中标。
(3)承包商通过非法手段获得评标专家的名单,并实现干预,从而获得中标;
(4)有些承包商在资质问题上做手脚,有的出钱购买营业执照和资质等级证书,有的盗用或借用他人证件参加投标。
1.2.2 承包商工作量加大,中标“变数”增加
部分招标人不提供电子格式的工程量清单,导致投标人要做大量的重复工作,由于录入量很大,投标人极易引起输入错误,结果很多优秀的投标人因为这些错误没有中标,甚至被废标,招标人因此失去了寻找更有竞争力的报价机会;这种投标人也有可能因为评标不仔细,误打误撞中了标,但在后期的结算中必然引起纠纷,而合同对这些纠纷又没有相应的约束。这必将导致承包商失去机会或“误中标”,必给后续工作埋下“隐患”。
1.3.1 所使用评标方法欠完善
(2)专家的“权利”与“责任”的分离,为专家操控留下作弊空间。一些项目业主、投标企业、代理机构、评标专家为了获得非法利益而结盟,形成“领导控制业主→业主操纵中介→中介操纵专家→专家操控结果”的利益链条。
1.3.2 评标专家组成欠完善
建设工程项目本身具有地方性,现行评标办法更容易受地方保护、行政干预等人为因素的影响[3].专家和业主代表的个人素质不一样,在某些情况下,一两个人是可以左右中标结果的[4],导致评标结果出现偏差。
1.4.1 评标过程
(1)一般开标之后就进行评标,评标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不可预见),不看设计图纸,只看投标文件是否响应招标文件[5].
(2)整个评标过程中,业务数据被人为的分割成多个单元,从一个单元到另一个单元增加了交接环节。
(3)传统的招标投标组织结构是按照业务阶段划分工作的,各个阶段往往是“各自为政”,因招标投标各方之间的利益冲突而导致暗箱操作的情况时有发生。
(4)2003年7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和应用《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从而需要评审的项目越来越细,不仅评审总报价,还要对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总价、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措施项目清单总价、其他项目清单总价、主要材料价格以及计算错误进行检查。使得评委的工作量越来越大,投标报价策略越来越多,标书越来越厚,评审工作愈加繁琐,手工评标的难度不断增加。可见招投标过程中的信息交换和处理量大幅度提高,日常手工处理难以满足要求;而且对纸张也是极大浪费,不符合低碳要求。
(5)市场监管难度加大,专业性要求更高,现行监管手段需完善和提高,以便增强招投标行业的管理效能[6].
2.1网络化
网络化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将成千上万的电脑设备连接在一起,形成一电子网络,从而工作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传递数据,利用远端计算机来处理日常事务。网络能将一个集团公司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子公司连接在一起,将全省的市区建设工程交易中心连接在一起,将来甚至发展为全国各地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及相关建设部门连接在一起,实现招标无纸化、规范化、法制化、公开化。
2.2网络招投标工作模型
电子招投标系统以公共网络平台为依托,包含管理、监控、分析等核心功能模块,结合招标投标和评标等离线数据处理分析软件,辅助招投标管理部门进行招投标监管工作和招投标过程的服务工作,实现了从项目报建到合同备案的招投标整体流程在线操作,电子标书、评委远程评标、资质和信用的网上共享和管理等功能[6].
2.3电子招投标优势
电子招投标系统是实现了招标、投标、评标、合同等业务全过程数字化、网络化、高度集成化的系统。这一系统不但解决了招标方关于招标文件的电子发布、传送、招标公告发布、招标文件下载等方面的问题,而且解决了投标文件关于投标文件的投标安全性、投标时间的准确性、不同地域的评标专家能同时对电子标书的阅读、评审、相互之间交流等安全性、准确性问题;另外还能提供丰富的招标项目历史数据,投标人历史数据,拟招标产品的丰富资料,实现数据共享、数据查询、数据分析等功能。
2.3.2 企业管理系统
该系统的主要内容为:投标企业系统查询、信息变更、业绩管理、信用手册等;招标代理机构的基本信息、业绩管理等。
2.3.3 人员管理系统
该系统的主要内容为:招标代理人员的主要信息、业绩及培训管理等;项目经理的基本情况以及业绩管理等;评标专家基本信息、年检、培训、业绩管理等。
2.3.4 建设工程信息网
建设工程信息网为招投标相关各方提供优质、高效、及时的信息服务。负责为各方提供办事程序、招标公告、投标报名、中标结果、交易中心动态、相关法律法规及收费标准等信息。由该网可以实现网上报名。
2.3.5 评标专家库系统
评标专家库系统主要内容为:评标专家申报、评审与管理、评标专家IC卡和评标专家抽取。
2.3.6 辅助评标系统
主要解决客观数据的自动评定,提高评标准确性、可靠性和透明度,减少人为干预。
2.3.7 监控系统
为加强对开标、评标活动的监管工作,通过网络数据传输,对开标、评标和定标进行同步监控,促进招投标工作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2.3.8 支付网关和电子签章系统
网络化招投标过程中,采用电子签章代替手工签章,充分利用支付网关系统,实现用户直接在网上进行资金的流转。
2.4.1 系统整合难
现在使用的电子化操作系统,还只能在工程建设项目的某些环节真正发挥作用,自成体系,使系统之间难以实现有效整合。如:各个领域的专家管理系统往往难以整合。所以应该建立统一的电子化操作规程,实现全国联网,使用统一规范的网络系统,进行“全国统一”的网络化招投标工作。
2.4.2 功能提升比较困难
目前还没有真正发挥电子化招投标系统的功能。电子化操作部分只占招投标整个流程的极少部分,大部分仍沿用手工操作模式,其功能仍需提升。如:录音像系统仍不足,监管部门难以对各项业务活动进行高效监管和指导。
2.4.3系统对接难
由于缺乏整体规划,按照需要什么就开发什么的思路进行下去,只能导致系统之间出现“断层”,难以与相关系统实现对接。所以必须加强招投标信息的互联互通,打造全面的招投标网络系统,进一步提高电子招投标系统的快捷性、整体性及透明度。
3总结
招投标网络化是将来发展趋势,并且已经有所实施。招投标网络化增加了招投标工作的公开、透明、公正性;使招投标工作更加高效,缩短项目周期;降低了运作及交易成本。但是这种交易方式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尚未成熟,必须从制度上、技术上和应用上下大功夫。以制度为基础,以技术为依靠,在具体应用过程中探寻我国招投标网络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李云。浅谈影响工程招投标价格的主要因素[J]。水利水电工程造价,2010(2):59-61.
[2] 陈德铭。创新机制 改进监督 共同推动招投标市场健康有序发展[J]。铁道工程企业管理,2006(6):3-4.
[3] 陈宁鹏。工程招投标管理问题剖析[J]。陕西建筑,2005(11):39-40.
[4] 张云。浅谈现行评标办法及“最低价法中标”[J]。南钢科技管理,2005(3):57-59.
[5] 丁志刚,周少东。论建筑工程招投标制度评标及办法[J]。建筑经济与管理,2005(3)26-27.
[6] 刘谦。深入实践 持续创新[J]。建筑市场与招标投标,2010(6):41-43.
[7] 沙金,王兴鹏。建设工程网上招投标模型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2):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