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股份新加坡分公司当初只有6名管理人员和20名工人,做的是别人的清包,靠出卖劳动力落脚生根,工程经营额只有一二百万新币。而大项目的总包多被日本、韩国和欧美建筑公司垄断。隧道人没有知难而退,而是坚持“以信为本,以特为主,以技夺优,以质取胜”的经营理念,从小事做起,逐渐在新加坡树立形象和声誉。1998年从事东北线地铁施工,作为分包的他们,从承包商那里得到了一小部分的工程,他们利用这样一次难得的锻炼和考验的市场机会,认真对待每一处细节,兢兢业业,以极大的努力确保工程质量。验收时,他们的工程全部合格,而同期其他公司的工程或多或少地都被查出存在缺陷,要额外花数百万新币返工。这个结果让建设方感到非常意外,进而对隧道股份刮目相看。
新加坡的土质结构比较复杂,有软土也有硬石。当时,一家德国公司承建的隧道工程就经常遇到土质问题而停工。隧道股份的专长就是软土隧道掘进,到这里也一样犯难,但他们运用泥水平衡盾构,结合地质情况予以调试,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因而工程从未因地质问题而停工。
在新加坡地铁隧道掘进中,其他公司的盾构设备是先拆成散件分别运到工作井拼装,而隧道股份则采用新技术,通过竖井将400吨重的盾构整体下井,节省了时间和成本。
新加坡地下水位高,导致隧道断面积水,而隧道股份的施工人员通过周密的地质调查,找到了一套回避和挪水的施工方法,虽然地下水位高曾经一度延缓了工程的进度,但是应用新技术最终追回了失去的时间,工程进度很快就名列前茅,并创造了新加坡隧道施工的最快记录——一天掘进27米,轰动了当地的工程界。
就是这样,靠特色技术,靠优异的技术方案和富有竞争力的价格,隧道股份一次次地征服了新加坡的业主和总承包商,从众多的竞争对手中抢下了工程,并且逐渐向工程总承包的角色转变。
在国外普遍从事附加值不高的劳务——这是人们对中国建筑队伍的传统看法,但隧道股份似乎不在此例。他们以总承包身份立足狮城,工程管理人员有20%是西方人;年产值从刚开始的数百万新币到2003年的数亿新币;从事施工的中国工人也大多干的是技术活,劳动力成本要比东南亚国家的劳务层高出一倍。
管理型和技术型的复合,使隧道股份给人以新的形象:这是一个以技术输出和管理密集型相结合的跨国公司,从事的工程领域从污水隧道发展到地铁隧道、车站。这一切使隧道股份在当地的知名度也水涨船高,当地的公司和一些国际公司都想方设法他们结成联营体参加新加坡地铁工程的招投标。
从2000年到2003年,隧道股份先后与新加坡和合公司、瑞典NCC公司、奥地利ALPINE公司合作组成联合体,总承包隧道设计施工项目、地铁环线标段设计项目,合同总价为78865万新加坡元;2002年12月,又独立承包新加坡地铁环线C822标隧道施工项目,承包合同价2017万新加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