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法:您认为新锐品牌在抖音如何起量?
黑牛:品牌做抖音电商,优先级要按照“产品 > 画面 > 文案”,抖音目前还是比较适合走超级大单品逻辑,因此产品卡位点要符合抖系平台的语境:
包括我们负责的案例「拼奇积木」、代餐品牌「未来可7」,都是走爆品路线。
首先这些品牌在抖音的主推品已被其他平台验证过,产品本身够硬,来抖音是放大声量的过程,并非直接从 0 到 1 。其次品牌对消费者需求洞察更深一些,比如「未来可7」打出的点是“健康且好吃”,这就和其他轻食产品产生了差异化。
当然如果品牌有预算的话,还是要和明星达人做联动,用明星背书做高级种草。「未来可7」就是自身能够输出内容,配合李雪琴加持,另外加上品类及赛道的红利,借势平台对轻食概念的推崇,最终引爆的一个过程。
刀法:许多初创品牌其实不一定有机会合作太多的明星达人,怎样在有限的条件下去推品牌的内容?
黑牛:建议品牌将单一的生产内容进行效果最大化使用。
比如说,品牌方将用比较多的预算合作了一些达人,品牌方先借助达人自身的流量进行推广。在此基础上,品牌方可以让达人授权,用这条素材去做竞价广告,或者内容热推、内容服务。另外,品牌也可以直接用这条素材引流到店铺直播间做千川投放,总结一下就是:竞价广告 + 内容服务 + 千川投放。
去年比较流行的是品牌自己下场去做矩阵号,今年变成了“团长逻辑”,就是品牌主推一个产品,可能会找 500 个 KOL 或 KOC 去做种草,谁产出的内容效果好,品牌方会直接通过素材授权用于挂小黄车,也是一种赛马逻辑下的单一内容效果最大化。
刀法:千川新规之后,怎么去判断爆款内容?这些爆款内容的共性有哪些,对品牌创作有什么启示?尤其对初创品牌而言,如何寻找爆款内容和练习?
黑牛:爆款视频的参考标准,其实过万点赞的效果类广告视频起码保证素材消耗至少 10w+,消耗 10 万就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和爆款产品逻辑类似,这些爆款内容共性是结合产品卖点去做可视化表达,只是在面对不同的客群在形式上有所差异。比如你的用户偏下沉市场,那视频风格和配乐就更接地气一点,参考一些爆款背景音乐;如果你的产品是偏高客单价,那你的剪辑节奏、画面等等就要求更高些。
至于是否对爆款内容进行模仿,其实还需要考虑一个大前提:品牌究竟是想去做种草,还是想去做纯效果转化?如果是偏品宣内容,它是一定不能抄模板的,因为这是非常主观的表达;相反,效果广告可以根据模板作一些借鉴。
对于初创品牌来说,内容创作会用到一些工具,包括抖音官方的巨量创意、第三方数据平台(快选品、蝉妈妈、抖查查、飞瓜等),都能抓取到对应你品类的一些挂车内容,重要的是在借鉴模板之后,根据自己的品牌特征快速地进行迭代更新。
刀法:其实内容的可视觉化属于长期共识,您认为品牌具体可以从哪些视角去拆解和“可视觉化表达”?
黑牛:我们说的可视觉化表达,通常是讲产品本身的功能设计,而不是单纯的包装。包装好看只能影响一部分对设计有需求的用户,比如潮玩类、服装类,设计是影响观众决策的根本。但换到其他品类,像食品或小家电,“好看”只是加分项,不是决策项。这里我举几个从功能视角可视化的案例:
比如「徕芬吹风机」,它的风力有 11 万转,而普通吹风机风力在 5-6 万转,那怎么形容转速呢?品牌就把这个吹风机放在桌面上,打开以后吹风机可以自动悬浮,就很好地把“转速”可视化表达出来了。
比如华为音响,为了体现它振动频率高,主播拿了一个熟鸡蛋放在音响上,音响震动频率可以把鸡蛋皮打碎。
再比如一款冲牙器,要表现它冲得干净,品牌用一个玉米来进行类比,用冲牙器把这个玉米的缝隙冲得特别干净;当表达冲牙器不伤害牙龈时,主播换成一个煮熟剥壳的鸡蛋,用冲牙器把表面的污渍冲洗干净,但鸡蛋没有破,这些可视化表达就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