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程项目的实施中,需要对大量的投资数据进行及时、准确地收集和分析处理。随着工程项目规模的扩大,技术复杂程度的提高和参与方的增多,计算机作为现代化的信息处理工具已成为建设项目投资控制必不可少的工具。投资分解结构是工程投资控制的灵魂,因为它是投资控制系统的前提和基础,是应用计算机对投资值进行比较、分析和纠偏的基础,也是项目管理信息系统(PMIS)中的各个子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流的桥梁。
由于据统计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对整个项目经济有效性的影响只有10%,因此施工阶段的投资费用控制在国内被普遍忽略了。其实不然,施工阶段是建设项目价值和使用价值实现的主要阶段,在施工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干扰因素,常常使建设项目投资增加、工期延迟。因此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不仅在付款审核和工程变更管理上,还在于随着工程的进展,跟踪发生的投资费用,及时提供各种投资费用状态数据和比较报表,发现偏差立即进行纠正,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即是一个动态控制的过程。所以,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同样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和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结合在一起,形成投资控制的全过程动态控制,才能顺利实现项目的投资费用目标。
在国内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分解结构研究的较少,至今还没有一套应用于实际工程的投资分解结构。本文将在分析标准投资分解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应用于实践的投资分解结构。
2、投资分解体系的分析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建设项目投资分解和编码大体上可划分为两类:
一是按建设工程的工种工程作为划分的主要依据对项目进行投资分解和编码,如美、加等国的Masterformat投资分解体系,以及我国广泛采用的定额投资分解体系。它们将投资分解为基础工程、墙体工程、门窗工程、金属结构工程、装饰工程、安装工程……。这种划分对投资的费用项划分的十分详细具体,适用于费用审查。但是对于项目投资的动态控制和投资动态预测来说有缺陷,因为它不能在时间上与施工的动态进展相匹配。所以它只适用于对建设项目进行静态的控制和投资估算。
二是按建设项目的构成、工程部位作为划分的主要依据,如美国的Uniformat投资分解和编码体系。它将投资分解为基础、地下结构、主体结构、装饰工程、电气系统…。这种划分与建设工程的施工进度相关联,能动态地比较、分析投资,但是它不能对项目费用进行详细的审查,尤其是不能核查施工工程量,这样就不能有效地进行投资偏差分析。
八十年代以后,许多国外的学者在对已有的标准投资分解结构和编码研究后得出结论,认为传统的体系各有缺点,难以应用于项目实施中的全过程动态控制,纷纷撰文提出新的投资编码结构,力图将工种工程和工程部位两种编码体系结合起来。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Barrie和Paulson系统,以及德国的PBDE系统。
然而在国内对投资分解体系的研究较少,至少仍没有一套应用于实际工程的完整的动态投资控制分解结构。
3.1投资动态控制的原则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沿用苏联体制下的概预算定额体系进行工程造价的分解、计算和分析,这种体系从性质上和美加广泛采用的Masterformat体系一样,如前所述只适用于投资的静态计算和估价,不适用于项目的动态投资控制。
投资的动态控制简单的说就是能在施工的任何阶段对投资的流向进行确切的控制,进行投资预测和偏差分析,一般要达到以下几点要求:
2、 能动态的了解投资。施工阶段是实际使用投资的阶段,随着施工的进展,投资不断地转化为固定资产,所以在施工阶段实际存在资金流。如何才能随工程的进度确切的了解投资流向,是动态控制投资的重要问题。
3、 可以进行投资预测。对未完工程投资进行预测可以及时了解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今后各期所需要的投资数额,使投资控制人员分析掌握项目投资变化趋势,明确项目投资将来可能产生的偏差,这样就可以实现采取预防偏差的措施。
4、 可以进行投资比较。将估算与预算相比较,预算与实际值相比较,这是投资控制中关键的步骤,只有通过投资比较才能发现投资超支的原因以及超支项,为以后动态的控制投资做好基础。
5、 偏差分析。要控制投资,不仅要比较投资,更要分析投资的偏差,要明确造成投资超支的原因到底是设计原因、进度原因、施工方法的原因还是其他原因造成的。发现病因才能解决问题,只有不断的分析偏差,解决施工中产生的各种问题,才能做到真正的动态控制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