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节”“姨妈节”“撒娇节”纷纷来袭,电商造节,消费者买账吗?
“类似的促销节日太多了,错过一个还会有下一个吧,平时工作又比较忙,所以也就没那么关注了。”白领小吴告诉记者,“而且也没有感觉比平时便宜多少,所以没有凑热闹。”
“最近关注电商促销比较少了。因为之前贪便宜买的很多东西直到现在还没用完。但是,网购已经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北京某高校大三的学生小刘说。
在记者的随机采访中,类似小吴、小刘这样的反馈还有很多。当前电商造节越来越多,获得的关注却大不如前。
首先,并不是每一个电商都能造出“双十一”。淘宝“双十一”是国内网购造节的发端,有新鲜感,消费者关注度很高,同时打折力度也比较大,确实能给消费者不少实惠。此后,各大电商纷纷效仿,然而物以稀为贵,“节”越多,消费者的新鲜感越少,注意力逐渐分散,对单个节日的关注度也在降低。
其次,有相当一部分电商造节的噱头大于实质。只要是电商造节,大多都会用“打折”“清场”“疯抢”等字眼来营造一种商家出血让利的氛围。事实上大多言过其实,有些商品看似便宜了,实则是通过类似“满300减60”等手段来提高享受折扣的门槛,折扣确实享受到了,但消费者必须花更多钱买比平时更多的东西。
最后,随着网购的普及,消费者已经度过网购发展初期的冲动消费阶段,而渐渐转向理性消费阶段。不少像小刘这样的年轻人,不像刚开始那样热情参与电商造出的节日了,因为,网购已经成了他们日常消费的新常态了。
“电商造节的促销效果总体比原来减弱了,现阶段电商之间的价格战规模逐渐缩小,价格因素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没有以往明显。另一方面,促销的常态化、频繁化使消费者对电商促销产生审美疲劳,跟风购物的趋势减少,消费者也变得愈加理性。”王小星认为。
“电商不能只期待消费者冲动消费来提高销售额,因为消费者越来越理性是趋势。”曾剑秋表示。
目前,消费者网购比例越来越高,网购对整个社会的消费规模也的确有带动作用,但在这当中,有多少是增量消费,有多少是从线下转移到线上的消费,仍没有确切地统计出来。不过,随着我国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型,网购在这当中将会扮演重要角色。”王小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