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4点,天还未亮。26岁的段绍亮抵抗着重重睡意,骑上他并不擅长的三轮车直奔农贸市场———他必须在8点之前将所进的90只活鸡送到师傅那里加工处理,而后迅速回到学校实验室套上白大褂,开始一天忙碌的实验。
对华东理工大学研二学生段绍亮而言,他每天要经历数次从“老板”到“学生”的身份转换。“很辛苦,不过值得。”开在南站附近那间小小的“道口烧鸡”店,对小段来说不仅是他眼前投入大量金钱精力的一份工作,更是他将坚持为之奋斗的一份事业。
“这个是什么鸡啊?好吃口伐?”石龙路嘉陵路口,一名中年妇女拎着刚在农贸市场买的大包小包停在了一家整修一新的熟食店窗口前。
“阿姨,你吃吃看,不买不要紧的。”年轻的小伙子在店内热情地答到。几分钟之间,五六个居民陆续在窗口前流连,其中两个在品尝之后立刻各买了一整只烧鸡。“这种烧鸡在我家乡河南安阳甚至是全国都是非常出名的,但上海人还不太知道,所以我现在要以推广为主。新店试营业一律打八折。”本店的店主、华东理工大学制药工程专业的二年级研究生段绍亮拿下口罩,告诉记者。
这间窗明几净的小熟食店内,小段同实验室的几个同学正穿着制服、戴着口罩,“全副武装”地张罗着生意。切鸡、包装、收钱,整理柜面,几位年轻人忙得不亦乐乎。“今天正好休息,我们都来帮帮忙。我这个师弟很能干,也很实在,大家都愿意帮他。”小段的师姐张小姐说。
平日里由于大家都要做实验,因此小段聘请了一个正在上海读夜大的老乡来给他看店,另外聘请了一位来自老家专门制作烧鸡的老师傅做大厨严把“口味关”。自己则负责进货及处理所有其他的“杂事”。每天实验结束后,他便急匆匆地从学校赶过来,看着自己的生意。而到了周末,实验室里那些热心的同学与小段则全天都扑在店里。“试营业好些天了,生意一直不错,特别是下午,卖出七八十只鸡是没问题的。不过我现在想的是怎么保持这种势头,因为新生事物一开始人们总想尝尝鲜,如果品质没有持续提高,很可能火了一阵就歇菜了。”小段谈起自己的“烧鸡店”,情绪很高。
“3月15日就要正式营业了,我想了些点子,比如发动我大学的资源,大批送外卖;还有如果有顾客在里面的菜场里买了东西又买了我们的产品,我们可以负责全部送货上门,对老年人来说很方便。”
正说话间,试吃过的居民在给他们提意见,小段认真地作了记录,连声感谢的同时不断说着“再改进再改进”。
“以前我在陕西读大学的时候没想过要创业,来到上海以后,才觉得应该要创业。”小段说。促使小段想要引进其家乡“道口烧鸡”的初衷,现在说来实在太过简单:初到上海读研,对学校的饭菜口味不适应。
“吃不惯上海菜的口味,当时狂想念家乡的饭菜,尤其是我们那里全国闻名的‘道口烧鸡’。”因此,一有机会回家,带了几只回沪,分给周围同学吃,没想到“一炮走红”。“大家都很喜欢烧鸡的味道,而且我发现上海虽然有过道口烧鸡店,但都很快就倒闭了。自己开个烧鸡店的想法慢慢形成了。”